苏东坡相貌几何?程夫人的饰品有哪些?《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中这些文物告诉你

2023-06-20 19:09:3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邹钰眉山频道 姚粼

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姚粼)《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自6月8日开展以来,获得多方关注。

此次展览,展品除了三苏祠自有的文物,还有来自全国10家文博单位借展的一批珍贵文物100余件(组)。

走进主题展,仿佛能感受到文物打破时空隔阂,带着古人的生活气息,向我们走来,诉说着前世今生的故事。今天,就跟着川观新闻一起,探寻这些有故事的文物吧。

苏轼画像

苏东坡相貌几何?展出画作为你解答

东坡究竟长什么样?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在此次主题展中,就设置有三苏图传展览,共9组24幅,除苏洵、苏辙的单人画像和2幅三苏父子合照外,其余均为东坡画像。

现在,就一起从这些画像中去寻找答案吧。

进入该展区,第一组展示的是三苏父子最为知名的三幅画像。其中,苏洵、苏辙的画像来自清代皇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名人像册》。苏轼的画像则是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书写的《前后赤壁赋》书法作品中绘制的东坡小像,这也是非常有名的东坡画像。在这幅东坡画像中,只见东坡头戴东坡帽,手里拄着竹杖,仿佛潇洒地行吟赤壁中。

但要论最接近东坡真实面貌的绘画,还得从展览中的《扶杖醉坐图》中找答案。这幅图据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考证,是最接近东坡真实面貌的绘画。图中,东坡身高中等偏上,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面部偏长,上方方正,下方尖圆,有着稀疏的山羊胡子。

所以,苏东坡相貌几何,你有答案了吗?

为砚写作? 一方砚台背后的故事

歙砚是宋代四大名砚之一,产地安徽歙州,苏轼对其情有独钟,说它“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在这次展览中就有一方宋代歙石银星砚,非常别致。而这歙砚对应的故事就是苏轼的天石砚铭。

苏轼12岁在家中玩耍时,发现一块温润晶莹的石头,尝试用其作砚台,并拿给父亲看,苏洵借此激励“这是你写好文章的吉祥征兆”,还亲手制作砚匣。父亲的激励,给了苏轼极大的信心,他写下砚铭:“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大意是说一旦接受上天的造就,就不要轻易更改。

不止是歙石银星砚,此次展出的还有精美的宋代葫芦池抄手石砚。抄手砚,因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而得名,是宋代非常流行的砚台形状。而葫芦池抄手砚是说砚台砚堂、砚岗、砚池构成一个葫芦形。

彭山出土程夫人饰品?金耳饰折射宋代眉山繁荣

宋人的雅趣生活,历来备受推崇。出生于名门望族,生活在苏家的程夫人的生活用品,尤其是她的饰品是些啥呢?

在这次展览中,就有彭山区北宋墓葬出土的金耳环,在成都平原的宋代墓葬很少出土金饰,所以,这个金耳环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文物。同时也反映出,眉山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

程夫人戴金耳环吗?“苏轼捐赠程夫人的遗物中,明确提到有‘珥’,可能就是类似这样的金耳环。”三苏祠工作人员介绍。

展览中,还有很多宋代女性用品,比如:湖州镜。湖州是宋代的铸镜中心,湖州镜作为著名商业品牌远销全国各地,到了南宋,销量占了全国镜的一半,而且还远销日本和朝鲜半岛。

湖州镜中,石十五郎款梅花形铜镜、宋双凤铜镜、宋执柄铜镜、石十五郎款铜镜等在宋代都非常常见。我国古代铜镜大多没有柄,只有一个镜面。在展览中,还有一款宋代执柄铜镜,是比较少见的铜镜文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

“程夫人去世几十年后,苏轼把母亲的首饰捐给寺庙用于慈善事业。所以,展览了多件宋代的女性用品。”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展馆现场图

清代《三苏全集》 诉说朱德的三苏情

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他们的千古文章,浸润世代读书人。

在这里,要强烈推荐的文物是清代《三苏全集》。此刻本原为道光十二年(1832),眉州知州弓翊清主持刊刻,共八十册,二百零四卷。包含苏洵《嘉祐集》二十卷,四册;苏轼《东坡集》八十四卷,四十六册;苏辙《栾城集》九十四卷,二十七册;苏过《斜川集》六卷,三册。牌记:“道光壬辰新镌,板藏眉州三苏祠。”由此可知,此书在三苏祠刊刻完成。

开国元勋朱德早年在泸州数年,收藏阅读的古籍就包含此版本《三苏全集》,每册首页均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藏书”二印。朱德总司令离开泸州之后,《三苏全集》辗转被泸州藏书家、教育家阴懋德收藏。1961年,阴先生将此书捐献三苏祠。

1963年,朱德视察三苏祠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他还见到了自己收藏的这套书。

“展览有明代书坛代表文徵明晚年代表作《前后赤壁赋》真迹,清代书法名家翁方纲、梁同书真迹,宋刻苏帖等传世名迹。还有宋砚,宋铜鱼笔架,宋龙泉窑笔洗,宋青白瓷水注等精美文房器物。这是一场寓教于物,寓教于艺的主题展,值得一看!”眉山书法爱好者张先生说。

“此次展览的宗旨正如苏东坡所说‘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介绍,选择文物注重文物背后的深层意义,从文物到文化,表现三苏父子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