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刘军 伍敬静 潘建勇 眉山频道 方旭)乡村变美、产业变强、群众变富……徜徉仁寿乡村,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阡陌纵横;产业基地产销两旺,帮扶干部干劲十足,脱贫群众满怀信心;易地扶贫搬迁点散落乡间,住上新房的群众绽放幸福的笑容……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见证着仁寿县干群勠力同心战贫困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2019年底,仁寿县已完成26880户78330人脱贫、146个市级贫困村退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责任落实:人人都是扶贫干部 人人都是扶贫专家
“骆书记到我们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没有吃过我们一口饭,我们不管送啥东西给他,他都不要,还把我们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说起第一书记骆旭,禄加镇坳塘村的村民们都称赞道。
骆旭是仁寿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坳塘村的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他经常利用村“农民夜校”邀请种养殖专家能手到村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改变了部分群众从传统种养殖向科学种养殖转变的观念,起到了减少投入增加收入的效果。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仁寿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提高站位,统筹推进,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坚持对脱贫攻坚工作优先研究、人力优先配备、财力优先保障,挂图作战重点考核。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明晰县级领导、部门、乡镇、村(社区)、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压紧压实各级干部结对帮扶责任,由49名县级领导联系帮扶105个村、68个市级部门和86个县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329个村,8379名帮扶干部全覆盖帮扶联系全县26670户贫困户,146支驻村工作队598名队员驻村联系146个市定贫困村,189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252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定点指导,实现帮扶力量全覆盖。
“三向发力助推搬迁户稳定脱贫”做法被省发改委作为后续帮扶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并推荐至国扶办,四川省“圆梦小康、幸福家园”脱贫美丽新村集中展示虞丞乡同意村脱贫攻坚成果。
政策落实: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一人
4月正是梨树挂果的时候,曹家镇梨园村3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春兰正和婆婆在梨园疏果。“为了保障水果的品质,让水果吸收更多营养,所以必须把多余的小果摘掉。”周春兰说;她家每年光种梨都有6万元的稳定收入,曾经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也还清了。
汪碧君是藕塘镇飞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打点零工,家里种点田。“那些年,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辛苦一年就挣不到几个钱。”而目前,汪碧君不仅身份变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我是玫瑰花基地管理员,负责玫瑰园的管理和维护,每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另外公司还负责买社保。”
“道路直接入户,自来水到家,越多越多的人喜欢来看这原始风景,我家农家乐生意也越干越红火。”2017年,禾加镇化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尹帮状在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的帮扶下,在自家院坝里办起了农家乐,接待来往游客,吃上了“旅游饭”,每年纯收入3万余元。
位于禾加镇的化石村,山高坡陡,崇山峻岭,不通水电,也不利于发展种养殖业。由于该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地理条件特殊,脱贫工作开展之初,一项项方案被提出,又被否决,进展始终不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们一次次踩点调研、一次次集思广益后,终于正式敲定脱贫方案,决定走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积极支持,群众对我们发展旅游的思路已经欣然接受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林繁介绍,靠着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化石村得到了长足发展,再不复“漫山尽是石磐磐”的旧况,换成了“遍野石头生金砖”的新颜,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仁寿县在产业扶贫中,全面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措施,积极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体系,解决了产业扶贫的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真正构建起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和工作机制。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仁寿县着力创新扶贫模式,发展拳头产业,推进“造血式”脱贫,着眼整村特色,联户分散群众,因地制宜创造出大量可行有效的实战经验,一个个“产业村”应运而生,带动贫困户收入不断线,实现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圆梦安家:易地搬迁路上阔步前行
“兴业安居村和谐,永怀党恩民欢乐”,这是汪洋镇民益村3组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黎影花在2017年年初刚刚搬进新家时,贴在大门两旁的对联,横批“欣欣向荣”。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3年过去了,黎影花家大红的对联已换了3次了,但她仍然能记得最初搬家的喜悦。
黎影花家中有3人,2016年仁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三口从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搬到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搬家的第一天,打扫完卫生后,黎影花扶着年迈的父亲走进家门,坐在舒适的布艺沙发上,看着47寸的彩色电视,觉得生活从未像那样美好。
和民益村一样,珠嘉镇棚村村也修起了环境优美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该村6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学明住进了新房子,也过上了新生活,并在2020年年初第一次请乡亲们吃了一顿“团年饭”。
目前,仁寿县全面完成9515户、25960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易地搬迁更是让贫困户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恩情。
不管是黎影花一年一换的春联,还是李学明“谋划”多时的团年饭,都彰显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易地搬迁政策下,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焕然一新的生活面貌。
持续增收:资产收益路上拥抱未来
“我领到了6260元,算是今年的一笔大收入了。” 9月21日,藕塘镇河坝村村民梁明君一边笑呵呵地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把钱放进口袋里。当天,该村130名村民像梁明君一样领到了分红,看着手里的“真金白银”,参与分红的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在扶贫工作中,河坝村的全村村民率先入股仁寿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除通过小额贷款入股外,村民还将闲散土地流转给该公司,规模发展橙色田园,实现了“老乡经济”变“老板经济”,村民变“股民”,共享发展红利。
近年来,仁寿县积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运作模式,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按照“资产收益共享”的模式,成功取得了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获得稳定收益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保障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的新路径。
虞丞乡同意村通过建立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将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公司利用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弥补党支部寻发展、无资金的空白,填补农民有劳动力无技术的难题,解决合作社有商品无销售渠道的困境,帮助实现农户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农户除享有年终利润的20%分红外,还享有土地流转收益、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合理间种收入和基地的务工收入等。
如今,在仁寿县,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贫困村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越来越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增收,正鼓足了精气神,朝着同步小康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