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眉山讯(记者 樊邦平 王青山)“今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但我们要记住,当年为啥子穷,山高路远基础差是外因,思路不开封闭保守才是根本,不要腰包鼓起来了,闯劲就塌下去咯。”7月25日,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村两委会办公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找到村临时党支部书记任刚,语重心长地叮嘱着这位上任刚满三个月的村子“一把手”。
老人名叫任明福,今年87岁,是万年村首任党支部书记,他另外的身份,是现任村支书任刚的爷爷和前任村支书任清元的父亲。
万年村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南山区的过渡地带,上百户村民散落在海拔800余米,延绵数公里的烟坡山上。“好女不嫁烟坡山,十年就有九年干”是对这里贫困的真实写照。
自上世纪50年代任明福担任首任支部书记起,他的青春和他的子孙便与万年村的脱贫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奉献青春
老任书记带领村民开荒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地处山区的万年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地势太高,水上不来,种地只能靠天吃饭,由于缺水,村里的水稻要比山下平坝地区晚插播2个月,一亩稻产量只有山下的三分之一。
风调雨顺还好,遇到干旱年,全村人都要“打饥荒”。
1957年的秋天,从部队病退归乡的任明福高票当选为了彼时万年大队的首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24岁。
为了不让社员饿肚子,任明福打起了土地的注意,他先是带领村民开荒百亩,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后是支持大家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填补口粮的不足。
说起任明福当年的做法,万年村年近9旬的老人李超名便竖起大拇指。
任职三年,任明福反思,万年大队要粮食够吃,就必须修渠、架桥、开荒。
从1957年上任,到1966年离开岗位,任明福在大队党支部书记任上渡过了风华正茂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任明福带领万年大队的社员们战天斗地,吐苦水,挖穷根,修灌渠,架石桥,开山荒,让万年大队不仅增添了数百亩耕地,还有八口抵御旱灾的山坪塘,三座连接山外的石板桥和一条引水渠。
1966年,当任明福因病离开书记岗位时,他轻舒了一口气:万年大队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奉献子孙
为了万年村的明天 他把正当青春的儿子和孙子留在大山
时光飞逝,转瞬间万年村进入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山下扑面而来,不再为吃饭发愁的万年村涌动着外出闯荡的潮流。
看到翠绿的大山即将留下老弱病残的村民和讨不到媳妇的“光棍”,年近五旬的任明福心里难受。
“好男儿志在四方,但家乡也不能荒了,我们家人多,有五个儿,好歹要留下一个。”任明福给家人定下规矩,无论到哪一代,都要有人留守大山。
二娃任清元把父亲的话听进了心里。8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的他选择了留下,并被村上相中,干起了村上的团支部副书记,从此一边务农一边“上班”。
任明福定下规矩后的3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所有乡村一样,万年村发生了巨变,楼房多起来了,村民的日子滋润了。但与周边尤其是山下的乡村相比,地处山区的万年村依旧慢了半拍,村里联通外界的还是一条宽不过三米的泥巴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万年村依然要靠天吃饭,800多人的村里,还有100余人的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而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几乎为零。
2010年,留守乡村的任清元高票当选成为了万年村第五任村支部书记,在随后的10年任职生涯中,任清元秉承父愿,抓住了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的机遇,跑上对接项目,引来千万投资,跑下说服村民,掀起战贫全动员。
几年时间,任清元不仅带领万年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让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千亩茶果园种上了烟坡山,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每年万元计的增长。
1984年生的孙子任刚也把爷爷的话听进了心里,2007年从部队退伍后的他回到家乡,喂兔子、种苗子,在缺水的烟坡山闯出一条村民从未走过的致富之路,2010年,有能耐的他被村民推举进入了村两委班子,2020年,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青年有为的他被任命为了万年村临时党支部书记。
从二伯任清元中接过接力棒的任刚暗下决心,要像祖辈父辈那样,扎根山村,带领村民从脱贫攻坚奔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