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眉山讯(岳华刚 记者 樊邦平 姚粼)5月19日,记者从青神县文广旅局获悉,为全面掌握青神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4月,该局向广大市民、游客朋友、相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征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线索。
一个月,即将过去,日前,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充满神奇色彩的困龙沟浮出水面。
发现困龙沟
困龙沟,一条神秘的峡谷,位于青神县白果乡栗子村,隐藏在崇山峻岭中。
沟内,奇峰异岭,崖壁陡峭,植被茂密,溪水潺潺,不仅保存着最完整的自然生态,还隐秘着凿凿的历史传奇与悠悠的民 间传说。
困龙沟,全长约三公里,从白果乡栗子村3组土地坡入沟,蜿蜒至与白果乡白庙村交界的沟底手扒岩。
峡谷两侧,山势陡立高约百米,沟底深邃,最窄处,只有不到五米宽,人迹罕至。
困龙沟的前世今生 曾经的繁华与风光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条神秘的古道竟连绵沟内。
据考证,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在古代,却是井研县城至青神县城的一条捷径。
井研县,古时盛产盐铁,是“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商贩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以通过这条捷径,将井研盛产的盐铁 贩往青神,一路上与青神盛产的大米、油菜、小麦、花生等农作物和鸡、鸭、猪、羊等牲畜进行交易。
清代时,因交通改道和此路太过崎岖,该条盐铁古道逐渐被废弃。
当地80余岁高桂花老人讲述,在民国时期,仍有不少小贩行走在这条小道上,同时,在前些年当地乡村水泥路未修通时, 这也是井研县天云乡村民至青神县城的必经之路。
历史的宝贵遗迹,也验证了高桂花老人的描述。
沟内发现的三处土地造像龛、青神县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旱碾(直径约5米、碾槽深约0.2米,古时用牛拉的石碾)、开凿 规整的石梯、用条石垒砌的路面、刻在岩石上的神秘五马(子)棋盘和古人留存在崖壁上的一些建筑遗迹,无不见证了这 条古道曾经人来人往、风光无限的历史。
栗子村,原隶属于乐山市井研县天云乡,后因成为官厅水库的淹没区,遂划归青神县白果乡。
在沟内,红岩子,高达十余米高的崖壁上,两处相隔十余米的弹痕状浅窝,还清晰可见。
相传,这里曾是清代时井研、青神两县的交界处。
古时两县边界不明确,在此交界处常有盗匪劫贼出没,弄得两地官兵疲于奔命,两县县令相互指责,甚至争吵到州府。
原嘉定州府(今乐山市)见此状况,便召集两县官吏商讨划定县界之策。
经商议,确定第二天为划界日,双方从太阳升起时由各自县城开始出发,向对方县城方向行进,至双方相遇的地方即为县界。
第二天,两地县令相遇在困龙沟红岩子踩边界,为明确县域归属,确保县界划定后永远稳定,两县令便安排部下往红岩子崖壁上各轰了一发炮火,确定了各自的管辖权,也留下了今天仍清晰可见呈蜂窝状的两处神秘炮眼。
困龙沟与朱元璋的美丽传说
困龙沟,神奇俊秀。
沟内,有土地坡、人石(朱元璋立像)、立石包(朱元璋之印)、红岩子、飞水洞、龙窝子、龙槽子、龙岩腔、一线天、偏桥(天生桥)、偏岩腔、手扒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可以说,处处皆风景,点点是故事。
其中最神奇的传说,竟都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当地老人相传,朱元璋父母以前曾是沟外白庙村红莲寺的长住,朱母在怀上朱元璋时,曾梦见祥瑞,也被红莲寺主持推算朱母会诞下龙子。
不料,此事后来被小人报告了官府,因朱母怀龙子有改朝换代,造反夺权之讳。朱母因而受到官府的追杀。
朱母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至困龙沟偏桥上方的偏岩腔,并在此处诞下了朱元璋。
相传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天,映红了困龙沟的红岩子,以致不少人都以为是那里失火了。
过去,青神方言将“睡觉”称为“困觉”,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皇帝是龙,当地人便将朱元璋曾睡过一晚的这条沟称之为“困龙沟”了。
在困龙沟风景最美的红岩子半山腰和红岩子湾的崖壁上,考古调查人员还发现了多处柱础、檐洞、石刻棋盘、蓄水池等古人生产生活留下的遗迹遗址和一处题记,该题记风化的十分严重,但还能辨认出。
“……年三月下旬游山……主阁……”几字,这说明雅人韵士的古人,早已寻幽揽胜至此,也具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
困龙沟,未来可期
可以说,困龙沟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充满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宁静的山沟秘境,加上两三户炊烟农家的点缀,躲在城市背后的困龙沟绝对是你我洗去纷扰喧嚣,静享惬意平和的最佳选择。
行走在困龙沟幽深的峡谷间,空谷足音,一路相伴的是奇花异草,葱荣桫椤,清溪鸟鸣,自然神清气爽,心情也开阔了不少。
那神态悠闲眺望巍峨龙印的俊俏人石,神秘莫测的飞水洞,俊秀巍峨的红岩子,清溪碧潭的偏岩腔,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来自远古的凝视,无声,却分外有力,让人不由自主发自内心地心生敬畏,想去感恩,去守护这片宁静的意外美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困龙沟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令人遐想 的历史,其周边还有扒儿沟、九倒拐沟、龙石沟和猴子沟等优美又神奇的自然风光。
在建设美丽青神新征程中,只有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好本土的乡村田园风味,才能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文脉,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实现“看得见山,望的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