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郭侨 潘建勇)“冬季修剪,第一步,要剪掉多余枝条和树冠中间过多的直立枝,树体通光透气好,才能易保果、果品好、减少病虫害危害发生率;第二步,要清除有问题枝条,剪掉霜冻过的干枯枝条和病虫害危害严重的枝条……”12月9日,在仁寿县新店镇中农社区的一座柑橘园里,该村党支部书记罗元金正在现场示范操作柑橘树的冬季修剪技术。
34年前,罗元金带着荣誉退役后回到农村,此后,通过群众选举,连续多年担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发展柑橘产业脱贫致富,经过艰辛的创业打拼,从门外汉到种植“土专家”,从退役军人到致富带头人、到优秀基层干部的完美蜕变。
面对困境绝不退缩积极探索发展道路
1986年,退伍后的罗元金放弃了政府安排的“铁饭碗”,毅然决定回乡。1990年,罗元金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1997年任支部书记至今。
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让罗元金深感责任重大,面对村上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差的现状,他苦苦思索,该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军人不服输、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着罗元金,他决定“走出去”,前往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考察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实地学习,罗元金坚定了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决定在中农社区龙台片区推广柑橘种植。
罗元金坚信,要让老百姓一起干,只有自己先干出效益、干出成绩才有说服力。说干就干,他当年承包30亩地种殖柑橘,第二年又承包了40亩地。由于是种殖初期,果树没有挂果,承包的土地每年要倒贴5万元以上,肥料、农药、人工等投入要30万元以上。
最初,没有收入,只有持续的投入,罗元金有点扛不住。“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这两个字”,他咬牙坚持,负重前行。缺技术就买书籍自学,拜水果种植专家为师,请农技人员到果园开展培训;缺资金就找亲朋好友借,找银行贷款,在2003年,负债最高时达到80多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果树全部挂果,年收入20万元。经过技术改良和精心管理,果园效益逐年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2014年,果园收入达100余万。
罗元金的示范效应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本村几户村民开始小面积适种,罗元金也毫不保留,倾囊传授。随着柑橘产业行情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农户积极响应。目前,有3200多户村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通过种植柑橘,实现脱贫和稳步增收。
为民服务初心不改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致富不忘乡邻,随着生产规模扩大,罗元金不但带领村民发展柑橘,帮助提供树苗、技术,还负责统一销售。同时,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就业。
“要不是罗元金帮助我们发展柑橘,手把手的教我们,我们家也没有今天的变化。”贫困户彭学入感激地说。
2015年,罗元金带领退伍军人李建超等11户业主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到玉龙镇大山村发展了一个近千亩的果树基地。2017年,罗元金又带领团队在谢安乡华阳村发展了一个近500亩的果树种植基地。
目前,罗元金带领团队发展柑橘种植15000亩以上,个人经营管理果树种达400多亩,长期用工30余人,临时用工每年均在50人以上。村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在果树基地就业又有一份工资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罗元金不但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领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发挥了退役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仁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唐建彬说道。
从军人、到普通群众、到村干部、到创业先锋,罗元金的职业在不停变换,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从未变过。
带领群众发展柑橘种植,成立合作社,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全力改善基础设施,从泥泞小路到户户通水泥路;维修、整治辖区渠道4000米以上;帮助全村63户17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治病、拿出6.5万元帮助战友解决创业问题、为家庭困难的村民无偿捐助……
34年里,他始终牢记军人身份,保持军人作风,扎根农村,敢于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多次被评为“优秀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被仁寿县委表彰为“头雁支书”、“仁寿县红旗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