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谭笑非)11月20日,眉山市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一片绿意盎然,水稻收割后种植的泽泻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地里进行精细管理,一些外地客商已迫不及待地到村里预定。
“稻药轮作效益好,差不多到冬月间这些泽泻就要丰收了。”村民赵友良说。今年,他家制种水稻喜获丰收,目前,泽泻也长势良好,预计水稻制种加中药材轮作,平均每亩净收入能达到8000元。
航拍眉山市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翁光建/摄)
近年来,彭山区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力争实现“产能更高更稳、效益更好更优、环境更绿更美”的“天府粮仓”更高发展水平,全面呈现“精耕细作、美田弥望、五谷丰登”的“天府粮仓”彭山图景。
“粮田”变“良田” 为丰产“加码”
近日,彭山区谢家街道传来好消息,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区级验收,这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地好了,种粮积极性就高了!”谢家街道汉安村村民王良群说,高标准农田在他们眼里就是“宝”,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在经过系列改造后,如今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11月20日,走进谢家街道汉安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条条新建的生产便道和排水沟渠;田间的泽泻正进入生长旺盛期,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块巨型绿毯,绿意盎然,田野、村落连成一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田、村庄变成靓丽风景。
“原来这里就是一片‘粮田’,经过整治后,将会成为‘良田’。”据彭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去年12月开工,今年8月全面竣工,改良农田0.46万亩,实现高效节水灌溉0.23万亩,地力培肥4600亩,整治排灌渠共8015m,配套渠系建筑物486处,新建及整治田间道路15683m,配套道路附属设施392处。
“粮田化零为整,升级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良田。”该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节水节肥、高产稳产、高效利用的目的。
据了解,彭山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产业发展“头道工序”,总投资1544.57万元,项目建成将实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2%、道路通达率达100%,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2,年可产生节水效益5.12万元。
一季多收一田多用村民走上“致富路”
近日,在彭山区公义镇公义场社区,田间的秋洋芋叶碧绿茂盛,有望11月底迎来丰收。“水稻收割后,土地可不能空闲着,要把空置期好好利用起来,才能有更多收入嘛。”村民王琴凤说。
今年入秋以来,当地因地制宜抢抓季节整理闲季土地,购置10吨高产洋芋品种对闲季的土地进行秋粮种植,目前已经整理了闲季土地70余亩用于晚秋洋芋的种植,预计每亩产出1500公斤左右,实现产值25.2万元。
同样的,泽泻也是彭山区在这片土地上秋冬季种下的一味“良药”。据了解,泽泻在临床上有清热、利湿、消肿的功效,它的块茎也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彭山区因地制宜,通过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充分利用收割水稻后的稻田,开展川芎、泽泻等中草药种植,推行一季水稻、一季药材的“稻药轮作”模式。同时,通过完善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产业链条,为稻、药产业发展蓄势积能。
据介绍,泽泻在每年8月水稻收割后种植,于当年12月到次年1月间采收,与水稻形成了闭合的循环轮作模式,对全区的粮食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稻药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益。”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红春介绍,截至目前,该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万亩,通过“稻药轮作”,可亩产水稻700余公斤、中药材200余公斤,预计今年中药材产量将达到7500吨,实现产值1.3亿元。
在彭山区,深挖土地潜力实现粮食增产的举措还有很多。“一田三用、一水多收”的“稻鸭鱼”项目也是典型案例之一。
盛夏时节,在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分散的小田经整治后,变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了平地,田间地头多了一条条产业路、灌溉渠。在水田四周的水渠里,依稀可见鸭子在嬉戏,鱼儿在游动,这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彭山区积极探索“水稻+N”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的生动写照。
“以前这些田只能种水稻,经过基地建设项目改造后,田中间种水稻,田边挖沟养鱼,并砌上围栏,按面积放养一定数量的麻鸭。”种粮大户王程淋说,利用稻鸭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既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产出有机稻米,养出来的鱼、鸭也能实现肉质细嫩紧实、味道鲜美。
“耕地智保”携手“田长制”守好百姓饭碗田
“你看,这片田多规整,里面种些啥子我们都清清楚楚。”日前,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陈凡打开手机,实时监督耕地情况。他指着手机告诉记者:“只要发现有违规用地,系统就会报警,从预警到整改到位,不到24小时。”
高效率的背后,是彭山区紧跟省、市步伐,在完善耕地保护机制道路上的不断跋涉。
今年7月,四川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强调“田长制”工作是促进耕地长效保护的常态化工作。为此,彭山区认真贯彻落实该《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推进区、镇(街道)、村三级“田长制”,并依托眉山首个“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在以“田长制”为基础的网格管理下,给耕地和基本农田装上“天眼”,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监护人”。
“利器”挥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彭山区一边推广应用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数字赋能让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全覆盖、无死角;一边加快推进“区、镇(街道)、村”三级田长建设,确保“技防”辅助“人防”,每周一次轻松开展耕地常态化巡查。
“实施‘田长制’后,通过网格员不断巡查,哪里有违规用地,都会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叫停,并及时恢复耕地原貌。”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网格员都是谁?该负责人介绍道,这些网格员由村(社区)“两委”委员、村(居)民小组组长、村务代办员等担任。农技员、执法员、监督员由镇(街道)以村(社区)为单元统筹配备,其中,农技员由农业部门统筹安排,执法员由镇(街道)综合执法人员担任、监督员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和乡贤等担任;种植业主为种护员。
近年来,彭山区坚决扛起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通过合理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强化耕地动态监测和执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稳妥推进“非粮化”存量耕地分类处置。同时,按照相关治理要求,该区全面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目前,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