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姚粼)随着《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的火热开展,连日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们来到眉山三苏祠,实地感受苏氏家风家教的魅力。
6月18日是父亲节。作为父亲的苏轼如何将三个儿子培养得各有成就?这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梳理苏家的教子故事,不难发现“激励”是苏轼教子的重要方式。
【激励苏迈:“学问、语言亦胜他人子也。”】
“豪迈不及其父,而学问、语言亦胜他人子也。”这是苏轼写文章夸赞大儿子苏迈性格沉稳的语句。
苏迈曾写诗:“熟颗无风时自落,半腮迎日斗鲜仁。”苏轼夸他“颇有思致。”苏迈写下:“叶随流水归何处,牛载寒鸦过别村。”苏轼夸曰“亦可喜也。”
看到进步就夸,儿子外出独立时,作为父亲,苏轼用砚铭的方式让儿子时刻记住自己的教诲。
元丰七年(1084),被贬居黄州的苏轼重新被启用,长子苏迈也被任命为江西德兴县尉。分别之际,苏轼送给他一方砚台,并亲手在底座刻下四句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大意是用这方砚台来学习圣贤之道时,须时常有如饥似渴之心,不可止步不前;用这方砚台来求取上进时,须时常出新令人吃惊。用这方砚台来治理钱财时,须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这方砚台来写狱讼公文时,要常常想着给人生路。
受到父亲的教诲,苏迈但凡动笔,就会看到砚台的铭文。苏迈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德兴县志》载:“迈公有政绩,后人立景苏堂仰之。”
【激励苏迨:“知为楚辞,有世外奇志。”】
苏轼很喜欢次子苏迨,多次夸奖他“迨好学,知为楚辞,有世外奇志。”“二子做诗骚,殊胜咄咄。”
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大臣重回朝堂,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苏轼也被卷入这次党政之争,罢黜、贬谪的诏令一道接着一道。
六月,当苏轼一行抵达安徽当涂,朝廷第四次降官处置的诰命又来了。苏轼打算独自承受政敌的迫害,只身奔赴贬所,但儿孙怎忍他一人万里投荒,大家哭着要与他同行。最后决定,次子苏迨带领家眷到宜兴与长子苏迈一起居住,苏过陪父亲南行。
再次骨肉分离,苏轼已近60岁,或许会是永别。看着苏迨不忍离去,苏轼亲笔书写自己所作的六篇赋,将自己喜爱的一方砚台赠别苏迨,并为他写下《迨砚铭》:“有尽石,无已求。生阴壑,闷重湫。得之艰,岂轻投。旌苦学,畀长头。”大意是好的砚石藏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是珍重之物,以此送给儿子,表彰其读书刻苦。
苏迨成为宋朝大臣、文学家。他历任饶州太常博士、朝散大夫、参广东省政、驾部员外郎,著有《正蒙序》、《洛阳论议》。
【激励苏过:“……便是穷儿暴富也。”】
绍圣四年(1097),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他带着小儿子苏过渡海,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困苦日子。
有一天,苏过用当地的山芋给他做了一碗羹,苏轼大喜,写诗赞曰:“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也。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韲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
苏过在父亲身边,学业进步很快。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儿子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
后来,苏过成为文学家,著有《斜川集》,在其兄弟3人中,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
苏家家风“读书正业 孝慈仁爱 非义不取 为政清廉”,读书正业是第一位,从苏轼教子故事就可以看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