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公布4个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2021-10-14 17:12:51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文铭权眉山频道 文雅

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文雅)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为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眉山各地各校迅速组织行动、积极贯彻落实,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主要任务,拿出实招硬招真招。

10月14日,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公布4个落实“双减”典型案例,一起来看看这些区县的具体举措以及成效。

典型案例一:东坡区“试点”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东坡区教体局选择课后服务覆盖面大的学校,打造“一中心、一库、一平台、一团”课程服务体系,试点做好课后服务设计实施。

组建学校课后服务管理中心,由分管副校长牵头,德育处、教导处配合,对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开展分层分维度协同管理,做实课堂质量监管。

整合社会资源链接校外专业人士,吸纳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院校教师、专业院团会员、“非遗”传承人等共计80多人,征集大学生和家长特长志愿者等200多人,组建学校“1+N”课后服务导师库。

结合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通过互联网打造选课平台,提供了30门课程供每个年级学生选择。

定期举行家长公开日和社团汇报展示活动,由家长代表组成课后服务评价团,收集意见,改进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和管理。

目前,全区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3%以上,家长满意度98%以上。

苏洵小学课后服务戏剧社团活动

典型案例二:彭山区“3+”体系保障课后服务落到实处

彭山区教体局指导学校建构课后服务“3+”体系,使课后服务成为激发学校活力学生动力的新引擎。

“大课+小课”,每天两节40分钟的大课用于学生学业完成和兴趣培养;每天一节15分钟经典课用于唱经典歌曲、诵经典诗词、赏析经典字画、讲四史故事;每天10分钟的劳动课用于学生完成校内认领的环卫“责任田”。

“作业完成+兴趣培养”,每天一节作业完成课,对个别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拓展,做到学生书面作业不出校。每天一节兴趣培养课,一班一特色、一师一特技、一生一特长,开设兴趣培训大项48个。

“校内+校外”,灵活用好校内场地师资资源,采用教师走教、学生走班模式,流水式使用校内图书馆、微机室、各类功能用房和运动场馆。创新利用学校食堂、医务室、心理健康室开设厨艺、保健等特色课程。协调12个社区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同时聘请校外专业特长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292人。

全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率100%,教师参与率100%,学生参与率95%,家长满意率达99%,实现课后服务零投诉、高质量,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人数下降至10%以内。

彭山四小插画课程

典型案例三:东坡区整合力量多途径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东坡区教体局针对自身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多、位置散、变化快、监管难等问题,整合机关、街道(镇)成校、网格员等力量,多途径共同抓实抓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一是划片包校指导培训机构规范办学。发动83名机关工作人员、10名成校校长,按照机关工作人员每人1所学科类机构、1所非学科类机构,成校校长辖区包干的原则,不定期到各培训机构进行检查,指导培训机构规范办学。

二是街道(镇)成校全面参与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充分发挥街道(镇)成人学校力量和优势,形成局机关与镇(街道)成校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协同管理模式,消除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管理盲点问题。街道(镇)成校主要开展辖区内证照齐全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确保其规范办学;开展非法办学培训机构的初期治理,宣讲政策,指导其合法办学,确保违规机构露头就打;及时将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的工作动态、违规机构情况报送区教体局,确保信息畅通。

三是将违规办学纳入网格员日常巡查。充分发挥网格员了解辖区情况的优势,将非法办学培训机构的排查纳入网格员日常巡查工作。网格员将巡查中发现的非法办学培训机构,及时报告街道(镇)综治办和成校校长,街道(镇)综治办和成校及时开展治理。

典型案例四:仁寿县发挥政府督导效能“靶向”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仁寿县教体局加强统筹,由督导室牵头,对全县8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建立“红黄绿”牌量化评价体系,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量化评价,红牌机构停业整顿,黄牌机构限期整改,绿牌机构示范引领。

从在职教师、退休干部、属地干部、学生家长群体中遴选专职督导人员63名,采用“专业+经验+属地+责任”的模式定点包保培训机构,常态化开展督导工作,指导机构规范开展学科类培训。一对一宣传“双减”政策,鼓励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目前已成功引导3家学科类转型为艺术培训类机构,3家学科类培训机构注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