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辛凯 古良驹 熊莉 眉山频道 邹钰)“百家”先辈们共建百家祠、百家池而得名,“百家”当代人同心同力过上富足美好生活。
耕地少、交通差、观念落后、产业单一,青神县百家池曾是原高台乡排得上号的落后村。过去十年里,村里抓住了好政策、选对了新路子、用活了老传统,从追赶到领跑,成了乡村振兴“新样板”。
△美丽的百家池村
乡村民宿展露新颜,产业基地强村富民,“农业+”项目落地生根……强产业发展、重创新变革、抓乡村治理,百家池的故事越讲越精彩。
依靠产业致富,将“种啥无收成、养啥啥不成”的荒山地变成了“金湾湾”。
岷东大道将村“划成两半”,曾经到哪儿都“撇脚”,如今道路四通八达。
“邻里百家”让群众“自发来”“乐意听”“愿意说”,实现百家事、百家议、百家办。土地流转入股,农民变股东,有了稳定保底收入,释放二次红利,乡村振兴动力更足。
从追赶到领跑,百家池村十年蜕变靠什么?
百家业百家建
“回望十年,想都不敢想。”
从眉山城区出发,沿岷东大道往南行车半小时,一座生机勃勃的美丽村庄映入眼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黄瓦白墙小楼错落有致、彩色骑游道进村入户、柑橘林郁郁葱葱……
在邻里百家附近的果林里,今年52岁的李学英正在对柑橘树进行管理,她家种有约20亩柑橘,品种包括爱媛、春见、椪柑等。
“以前路不通,种的柑橘年年都愁销售。”如今,道路修到了家门口,李学英再也不愁果子卖不出去了。
“岷东大道通车,彻底改变了百家池区位。”看着交通区位图,该村党委书记刘如祥给出了形象描述——岷东大道刚好将百家池村“划成两半”。
这个曾经到哪儿都“撇脚”的落后村庄,如今成了交通要道上的乡村振兴典范。
十年前,百家池村是什么样?
一度“种啥无收成、养啥啥不成”。百家池村是典型浅丘地区,耕地紧缺、交通区位差、产业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叠加,村民虽手握1000余亩林地,却囊中羞涩。
2013年底,百家池村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青神县出台政策扶持椪柑产业。当时还是村文书的刘如祥眼前一亮,“村里的几片荒山,全部种椪柑!”
2014年农历正月初三,全村挨家挨户动员,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化种植柑橘。接下来的两三年时间里,3000多亩柑橘逐渐成形。2014年底,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成立,“橘香百家”商标成功注册,“农户+合作社”显现出了创新带动效益。
随后几年,百家池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按照青神县“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政策,椪柑产业环线从村里穿过。6公里长、5.5米宽的货运观光两用沥青路与7.3公里长、5米宽的生产便道网络在村里铺开……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山间田头。
如今,百家池村交通便利了,灌溉池渠、土壤改良、电力改造等项目也相继完成。村民思想观念转变,水果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凸显。几家工商资本入驻后,不少闲置土地、房屋资产被盘活。
站在村口,远眺密布全村的林网、田网、路网、渠网,刘如祥感慨良多,“回望过去十年,想都不敢想。”
百家事百家议
“邻里百家”托起乡风文明
百家池,源于清康熙年间招民填川,先辈们建了一座百家祠。后来,又修建了供“百家”灌溉饮水的池塘,取名百家池。
百家,是许多人家、家族或家庭之意。在百家池村,“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办”的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生活得更好、邻里关系更融洽,大家可以提意见、多商量。该村依托闲置农户房屋、中心农户家、村民聚集区林盘等场地,因地制宜打造出了全新的村民活动基地——邻里百家。
“在这里,村民可以就近参与村上各项活动。”该村文书赵熙介绍,在邻里百家,党员群众可以拉拉家常、看看电视,在休闲轻松的环境中,交流彼此想法。
△在小康路上唱欢歌
群众“自发来”“乐意听”“愿意说”。“邻里百家”不仅仅是场所,更是一套机制,不仅能把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和惠民政策传达到基层,同时也是基层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和社会治理的发声平台。
每隔一段时间,该村会根据群众需要,依托邻里百家,开展“百家讲堂”、60岁老人集体过生日的“百家寿宴”等系列活动,增进邻里间的交流融合。
百家评选,形成比学赶超新风尚,也是百家池村的一大特色。每月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村民评选“最美媳妇”“种植能手”“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等村级明星。同时设立“红脸墙”,对不赡养老人、乱扔垃圾等行为屡教不改者,纳入诚信黑名单。
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特色产业逐步壮大,百家池村不仅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还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百家兴百家享
宜居乡村跑好下一棒
今年,百家池村有两件大事:冷链物流产业园区投产、柑橘托管模式牛刀小试。
今年3月1日,青神县冷链物流产业园区首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园区计划建成眉山市区域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
借助园区发展,果农可直接对接园区冷链物流公司。有果农算了一笔账,少了中间商,1万斤果子能多收入2000元。
今年75岁的村民兰术芳种植柑橘已经三四十年了,“以前自己种植柑橘,既愁技术,又愁销路,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自从该村成立了合作社,兰术芳积极加入,从种植果树到施肥用药、修枝除草,再到水果销售,一条龙的事全部由合作社包了。
兰术芳介绍,她还帮着合作社管理果园,每天还有工资,“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去年5月,百家池村鼓励引导村民将果树和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今年,该村又推出“农户+合作社+村集体”柑橘托管模式,农户将果树和土地入股,收益按农户50%、合作社40%、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配。
与传统合作社、流转土地不同,柑橘托管模式下,水果品质、销售渠道更有保障。对于新模式,村里人看好前景,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预计今年椪柑产量可达750万公斤,收入在4500万元左右。
产业发展村民富足、乡风民俗和谐淳朴……乡村振兴路上,百家池村迈出关键一步,实现了跨越追赶。如何跑好下一棒?
拓宽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做好三权分置,实施好土地流转入股,农民变股东,长期有稳定的保底收入,释放二次红利。
利用好农村闲置农房,激活闲置宅基地,发展农家农宿。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做好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利用临江沿河的生态环境,做活山、水、田园文章,以农促旅,以农促收。
“百家池的明天会更加美丽富足。”刘如祥表示,借助乡村振兴“东风”,必须让村民享受发展红利,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继续探索新发展模式。
△在村史馆里学党史
在村史馆,新旧对比照直观再现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大事记”里,最近两年的荣誉分量越来越足,参观考察规格越来越高。从参观者到讲解员,刘如祥回望十年,连说几次“想都不敢想”。
抢抓机遇,勇于变革,从落后村到“新样板”,是百家池创新精神的最好回报。让更多人享受红利,更多人参与发展,当初挨家挨户动员、同心同力谋幸福的干劲没有变,共筑百家梦的信念代代相传。
(图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