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著名作家高缨去世 洪雅作家阿莲写诗缅怀

www.scol.com.cn (2019-02-23 22:21:55) 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
编辑:文铭权记者 文铭权  

四川在线眉山讯(记者 文铭权)2月23日,记者从四川省作协获悉,四川作家高缨因病于22日早上7点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0岁。

高缨原名高洪仪,原籍天津,生于河南焦作。抗战中随全家流亡。在成都读完小学,考入国立第六中学,因无法忍受封建专制教育,独自流浪到重庆。1944年夏,陶行知把他收入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到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60年开始,先后在四川省文联、四川广播电台工作。曾任《星星》诗刊副主编、电台编辑部副主任、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高缨“一生酷爱诗,尊崇诗”,前期以写诗为主,早在1946年,他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评论家陈朝红曾说高缨“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创作多面手,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各种形式的创作中,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佳作。”1958年后他从事短篇小说的创作,长诗《丁佑君之歌》发表于1951年,是他的诗歌代表作,获重庆创作评奖一等奖。小说以《达吉和他的父亲》影响较大。曾引起文化界的讨论,并于1960年被拍成电影。后来,他又出版了《西昌月》《云崖初暖》等书20余部。

据了解,2003年,高缨来到眉山洪雅定居,与洪雅结下不解之缘。听闻高缨去世的消息,洪雅作家阿莲写诗缅怀。

《春忆》

——怀念高缨老师田大畏老师在洪安居的日子

 

春来了,尊敬的高老却走了,

你是寻仙逝而去的田老叙旧去了吧?

瓦屋披霜,青衣如雪,

2019年2月,在洪雅文友圈,

思情如潮,溢满鲜花盛开的春祭!

 

那一年,我从瓦屋山来

走进县委宣传部,

走进报社编辑部,

也走进了文化圈。

 

在节后一个春天里,

我认识了高缨老师夫妇,

也认识了田大畏夫妇。

他们之间是好友,

他们是喜欢洪雅,

并在青衣江畔安居的名家。

 

田老的房子在江边,

高老的房子也在江边,

一岸比邻相距仅500米。

田老说:看一眼窗外,心生欢喜。

这点钱我在大都市只够一个卫生间,

在这儿却是三室一厅江景房,值!

高老的家门口贴着醒目的对联:

父爱瓦屋山,母爱青衣江。

 

他们是退休后来此安居的慧眼人,

爱上洪雅的青山绿水就一往情深。

 

我和梅两个人,常相约去看望两家老人。

我们常给他们送县里的报纸和书籍。

也常约请他们吃吃饭喝喝茶。

每次登门拜访,仅带点瓜果糕点。

两家老人分外客气,

他们说:

下次来,别带东西了,说说话喝喝茶就好。

后来,我带文友去玩,也带学生们去玩。

老人家总是热情好客。

 

许多旧照片至今存在相册里,

记录着老人们的慈祥,诗情画意。

 

高老田老每年在洪雅居住的时光,

也是洪雅文友欢心热闹的日子。

他们来三彩广场的“热处理"喝茶聊天,

他们赞美“王老五"农家乐的豆花饭,

他们也爱品“幺麻子"藤椒钵钵鸡,

他们阅读洪雅年轻人的原创文字,

他们还把修改意见真诚地提出来,

传递善良和播种文学的种子。

他们赠送的书籍还在我的书柜里一尘不染

但愿两位慈祥的夫人还有安琪,盼您们节哀。

 

您们是我们的尊长前辈,

您们可亲可近的文化情谊,

许多洪雅人珍藏在心难以忘记。

沧海桑田日月星辰永恒不变,

高老田老与洪雅结缘的故事,

已流传成一段段文艺佳话!

 

高老,一路走好,安息。

田老,仙逝几年,依存吾心。

我想,您们天堂聚会,

定会相逢一笑,频出赞美洪雅新语。

 

洪雅阿莲

2019年2月22日笔

 

备注:

认识高老田老的时候,老人们已退休。如今,我辈快退休时,老人已先后仙逝。尽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生而必达之路。只是,经历过文艺美好,体验亲情友情真诚,美好记忆已永存,音容笑貌悠远流长。

在这个春天里,春风送走高老。梅说,总忆老人的好。而这,正是我心里流淌出的想念。拙笔所思所记,谨此遥祭老人,表达我心。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