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曾永丽)“走,马上出发去企业!”日前,在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东坡大队副大队长办公室见到王立时,他正收拾着现场检查材料。办公桌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生态环境执法实务》《刑法一本通》等专业书籍堆得满满当当,在眉山环保系统,他是出了名的“法条王”。
近日,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公布2025年“四川青年五四奖”表彰名单,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东坡大队副大队长王立荣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从公诉席到排污口,从审查起诉到一线办案,这位跨界执法的青年用五年时间完成身份蜕变,在守护绿水青山的战场上,以刚柔并济的执法智慧与铁面无私的职业担当,书写下新时代青年的绿色答卷。
从检察官到环保执法“尖兵”:证据思维筑牢执法根基
“执法就像拼图,少一块就前功尽弃。”王立语气严谨。
2020年,脱下检察制服的王立第一次走进企业时,复杂的治污工艺和专业术语让他“两眼一抹黑”。但在检察院练就的证据思维,成了他破局的“金钥匙”。
“刑事案件讲‘犯罪构成四要素’,环保执法也一样——主体是谁、污染了什么、有没有故意、造成了什么后果。”王立将刑事案件办案逻辑代入生态环境执法,在某企业监测数据造假案中,通过核查设备运行日志、调阅维护记录,最终排除主观故意,以“设备运行失范”依法处置。这也让眉山“事实还原+主客观综合评价”的办案机制更加完善。这起案件被评为“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十大优秀案例”。
检查企业自动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左二)
针对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办理中,容易存在法律适用分歧、案件推进困难及鉴定成本高等问题,王立联合检察、公安等部门推动建立“公安+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公安+检察”两项联动机制,通过政策指导强化专业协同,提升办案质效。
从环保“小白”到“法条王”:五年淬炼铸就“全能尖兵”
“第一次去企业检查,人家拿出台账,我愣是没看出破绽。”回忆起刚转岗时的窘迫,王立忍不住笑了。
白天跟着前辈去现场,晚上刷法条。如今,他被同事称为“法条王”,能熟记数十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王立更是执法一线的“拼命郎”。
“就算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证据固定了!”王立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企业废机油去向异常的案子。2022年4月,王立在分析辖区企业产废情况时,发现有大量废机油去向不明,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经过摸排走访,初步锁定了嫌疑车辆。
为完善证据链,他驾驶私家车辆在嫌疑车辆出没附近通宵蹲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蹲守近一周后,终于在买卖双方现场交易时被挡获,并查获数十吨废机油。
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后,王立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深挖线索,奔赴多个市州固定证据。该案被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检联合挂牌督办。
五年来,王立先后参与部省交叉帮扶9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68起,办理环境违法犯罪案件18起,其中6起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典型案例,10起被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推广。
刚柔并济的执法温度:2000家企业的“环保医生”
“执法不是开罚单,而是治病根。”王立说。
某企业因废气超标被查处,老板悄悄塞来红包,王立当场退回,“你这样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次日,他带着专家到企业驻点帮扶,手把手指出环保设施问题,提出精细化管理方案,帮助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
“解决难题、办好事情、百姓满意。”王立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干事标准。
核实企业重污染天气落实管控措施情况(中)
2024年,他和同事对某生物科技公司帮扶时,发现其射线装置未及时报批环评文件。经调查,企业属首次违法,且主动报告、整改,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最终,依法对该企业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此后,他多次赴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告诫引导+帮扶整改”,指导企业完善了行政许可、辐射场所监测、个人安全防护等内容。
五年来,王立帮扶超2000家企业,约谈整改100余次。
“以热血诠释执法担当,以智慧书写生态答卷。”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王立获得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技能比武业务标兵级称号,2024年获评第三轮次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表现突出人员,2025年获评全国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
“看到清澈的河水、澄澈的天空,以及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就觉得什么都值得。”王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