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援彝夫妇情暖大凉山!一封信件让人泪奔......

2019-11-13 17:27:11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文铭权黎亮 记者 樊邦平

四川在线眉山讯(黎亮 记者 樊邦平)亲爱的彭山教体局:

您好!我叫陈国志,今年47岁,是一名共产党员,之前在眉山市彭山区武阳镇中心小学任教;我的爱人罗红霞,今年44岁,也在武阳镇中心小学任教。而现在我们是凉山州甘洛县拉莫乡的援彝干部,是穿行在大凉山山水之间的“扶贫夫妻”,是承载组织嘱托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的“拳拳之力”。

时光如梭,光阴如箭。我们在去年的6月,在组织的信任下和家人的牵挂中,开启了我们的援彝生涯,一年多的光景呼啸而过,回想起当初加入援彝队伍的想法,和一年多来的扶贫足迹,我们心里有许多话,想对亲爱的组织讲一讲、说一说,跟你们“唠唠嗑”、“诉诉苦”,给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加加油”、“打打气”。

罗红霞与帮扶对象合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毅然踏上未知的援彝帮扶路

2018年6月,当得知凉山州因脱贫攻坚急需援彝教师时,本着为彝族同胞早日脱贫奔小康贡献绵薄之力的想法,我们便主动申请参加援彝。

我们提前耐心的做好了家人的思想工作,还记得2018年6月29日这一天,当我们把年逾八旬的老父亲托付给姐姐,背上行囊,在家人不舍的眼光里,我们含着泪水踏上了征途。那一刻我们才深深地明白,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将暂别亲人和朋友、暂别我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而踏上大凉山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由此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在临行前一天的晚上,我们才得知,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本次援彝帮扶,并不是之前我们申请的去彝区学校支教,而是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个背包、无限的未知,这是我们出发之前带走的东西,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以“四治专员”的身份,踏上了前往凉山州甘洛县脱贫攻坚帮扶之路。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于当天下午到达,第二天便正式投入了帮扶工作。

陈国志、罗红霞夫妇参加拉莫乡尔库村达体舞队活动

走入群众,交心谈心找准致贫滞后“病根”“病灶”

甘洛县拉莫乡,地处甘洛县城东南端,距甘洛县城33公里,是甘洛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我们所在的村是拉莫乡的尔库村和俄库村,尔库村距离乡政府约一公里,而罗红霞所在的俄库村距离乡政府有五公里。

从教二十多年,我们从未接触过乡村上的工作,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困难接踵而至。首先,由于援彝工作很突然,而作为学校教导主任的我,一时半会儿怎能完全放下学校的工作?为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完成援彝工作后,还要挤出时间分担学校教导处的一些工作,因此经常晚上加班。其次,和当地彝族群众之间的存在语言障碍,在深入接触之后,发现不仅存在交通闭塞、产业薄弱等,在思想观念认识上有更大的问题。

“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宽阔的村道旁,漂亮的彝家新寨里,居然没有厕所!没有厕所!没有厕所!”2018年11月初,我们综合帮扶工作队走村入户开展“三建四改”摸底调查工作时,我曾发过这样一个朋友圈。面对种种的困难,我们也曾迷茫和彷徨,但绝不能退缩。因为大凉山,是党中央牵挂的地方,甘洛县更是11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综合帮扶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筑牢帮扶脱贫根基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综合帮扶工作队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战骄阳、斗暴雨、步泥泞、趟溪沟,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用我们坚实的脚步去丈量拉莫乡尔库村和俄库村的每一寸土地,一步步走进彝族同胞的心中。

吉拉布哈莫是我们尔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我联系的帮扶对象之一,第一次和村组干部到他家时,他家里脏、乱、差的景象充分暴露出长期以来黯淡无光的生活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我深知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为此,在征得村组干部同意后,我们一起动手,帮他家搞起了卫生,半天的功夫让他的家庭面貌焕然一新。之后,我经常同驻村工作队一起到他家走访,帮他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通过努力,我们为他家争取部分帮扶资金,买了一头母猪和几十只鸡苗,种植了青花椒、金银花等产业作物;同时帮助他的儿子联系去佛山务工的事宜,如今他们一家人正一点点重拾生活的信心,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有耕耘就有收获。“清卡行动”、“自主搬迁”统计、贫困群众全覆盖走访、“三建四改”、“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补短补差“微心愿”活动等工作均圆满完成,同时,我村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引导“花朵”,树立信心用精神力量连接“外面的世界”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扶贫应先扶志扶智,扶志和扶智都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项工程应从娃娃抓起。

为切实做好精神扶贫,我们夫妻俩专门挤出时间,走进村幼教点和拉莫乡中心小学,深入课堂,零距离和彝乡的孩子们接触。幼教点里,在当地辅导员的协助上,我们教孩子们念儿歌、给他们讲故事、陪孩子们玩游戏、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为他们能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奠定基础。在中心小学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仅向孩子们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给他们介绍大山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生活,让他们的思想真正走出祖辈生活的高山峡谷,从而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孩子的成长可以改变一个家庭,而一个家庭又能影响更多的家庭,无数个家庭的改变汇聚起来将迎来彝乡面貌的彻底变化。

随着“一村一幼”工程的实施和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的推进,如今,无论是在村幼教点,还是在乡中心小学我们都能和大多数的彝族小朋友进行较为流畅的普通话交流,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彝乡的进步和发展。少年强则民族强,民族强则国家强,我们有幸见证了大凉山的彝族同胞正逐步融入现代文明的时刻。

如彭清华书记所说:“到2020年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使彝区群众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存在的深度贫困问题,这是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作为新时代这一历史变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奉献者,这场伟大斗争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来到甘洛县拉莫乡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实干精神,我们的工作也渐入角色,而脱贫攻坚之路任重道远,愿像我们夫妻俩这样的扶贫干部所尽的微薄之力能在凉山州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一丝丝的痕迹。

眉山市彭山区武阳镇中心小学

陈国志、罗红霞

2019年11月5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