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看乡村|青神探索为何能入围“四川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我们在两个乡村找到了答案

2021-09-26 10:28:45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文铭权王丽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王丽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9月23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四川农业农村改革优秀案例颁奖仪式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现场举行,现场为来自我省各地的10个县(市、区)颁发了四川农业农村改革优秀案例奖项,鼓励了其在农业农村改革领域的探索。

这其中,眉山市青神县因《构建三个一体化机制,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案例成功入围了“四川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而登台获奖,青神县也成为此次颁奖中唯一一个因开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探索而获奖的县,由此,也引发关注。

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约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劳动力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此背景下,一个有效破解县域城乡二元对立,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也备受社会期待。

那么,在破解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青神县开展了哪些探索,积累得来哪些经验呢?日前,记者带着问题深入青神县百家池村和兰沟村,展开了调查。

产业布局全域化 为每个乡镇配上增收致富的主引擎

地处成都平原南端的青神县是名副其实的小县,全县辖7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仅为 167990 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78718 人,占46.8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89272 人,占 53.14%。

虽然县域面积小,人口少,但穿行青神乡村和城市,一阵融合发展,业兴家富景美的画卷却止不住地扑面而来。

9月23日,记者走进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整洁干净又充满艺术气息的乡村让人流连忘返。高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百家池村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近年来该村却像是坐上了高速列车,全村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村民的收入也实现了节节攀高,全村仅用了5年时间,便让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翻了四番多。

地处丘区的百家池村距离青神县城5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114户3291位村民分布在7.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远一户村民距村两委会的路程达到3公里,过去村民大多以传统农业为生,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村民辛苦一年,也才只有几千元的收入。

在村民李朝学的记忆中,改变是在近5年发生的,这5年来,县上不仅在村上投资打造起了柑橘产业,还建起了仓库,修通了产业大道,一些大家以前从来不敢想的项目也纷纷在村上落地,柑橘产业的崛起,让全村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了起来。

“我家有3亩地柑橘地,每亩每年的利润在1万元左右,我家仅仅依靠种柑橘,每年便能轻松赚到3万元。”李朝学告诉记者,生活条件好了,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走了。

“改变百家池村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县上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上述高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战略指引下,近年来,青神县结合百家池村椪柑产业、交通区位等方面优势,在此因地制宜开展了规划布局,先后配套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柑橘单轨运输基地、10万吨果蔬分选仓储物流基地和高规格的产业大道,扫除了当地的发展障碍。

2020年年底,百家池村人居年收入从5年前的7000余元增长到3万余元,村里的椪柑园区获评成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在县域,城乡要实现融合发展,首先就是要确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在产业布局上,就要从全域出发来部署,不能打堆堆。”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青神县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打破了区划界限和行政壁垒,乘势拉开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发展骨架,让城乡空间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得到了明显优化。

目前,该县已打造起了沿江特色产业聚集区、东部现代农业林业发展区、西部生态种养循环发展区,全域形成了“3大区、9小区”经济区,基本上把全县的乡镇都囊括了进来。

得益于产业的全域布局,青神县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得到了迅速提高,2020年,青神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34元,增长8.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比为1.78,低于全国全省。

基层设施全覆盖 让乡村的生活环境比城里还好

离开产业兴旺的高台镇,记者来了县城边上的青竹街道兰沟村,这里上演了另一个关于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故事。

距离青神县城南2.5公里的兰沟村幅员面积5.0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936户,6060人,闻名全国的青神竹编便发轫于此,这里享受“中国竹编第一村”美誉,全村拥有竹编竹制品作坊和工厂32家,竹产业的从业人数达到了1700余人,全村竹业总产值达到20余亿元,以竹致富,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2.3万元,超过七成的村民买了小汽车。

但过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农村生活污水乱排放,自来水、天然气等缺乏,富裕起来的兰沟村村民们大多选择在县城买房,在工作之余都转向县城生活,村上的人居环境每况愈下,让大家痛心疾首。

兰沟村党委书记赵小建告诉记者,转机发生在几年前,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实施,曾经环境糟糕的兰沟村迎来了春天。

近年来,青神县全域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拿出财政资金,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向农村倾斜,兰沟村抓住机遇,开展了厕所改造,自来水管网建设和天然气安装工作,补齐了人居环境的短板。

截至2020年底,兰沟村实现了农村厕所改造的全覆盖,并在全县乡村率先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户户通了水泥路。

在此基础上,兰沟村还通过“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切实改善了基础环境,并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绿色生态的“竹里IP”景观系列文旅项目,给村民房屋和周围环境“穿”上了新装,让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环境变好后,曾经离开的村民又纷纷回归,如今已有超过八成的兰沟村民在村里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幸福的乡村生活。

今年9月7日,因环境宜居,民风和善,兰沟村入围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拟认定名单”。

“县域城乡的融合发展,除了要让乡村有产业支撑外,就是要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县一级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兰沟村的变化是青神县众多乡村命运改变的一个缩影。

据悉,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域推进,目前青神全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了97.8%,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达到了96.2%,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占比达到100%,自来水、电、天然气实现了全覆盖。

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青神县还着力开展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的城乡均衡发展:青神坚持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小学共同体办学、初高中衔接全部进城,组建了“办学共同体”5个,让农村孩子家门口享受一流教育资源;同时该县还创新“医共体”模式,整合县内13家公立医疗机构,组建青神医院集团,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没有终点。”青神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该县还将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市居民不出城即可体验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让乡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享有高品质设施与服务,让市民、农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

(图片据青神县委宣传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