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渣里淘出3亿元产值 洪雅上演废弃物“变形记”

2025-07-07 19:31: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邹钰蒲训训 眉山频道 曾永丽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消息(蒲训训 眉山频道 曾永丽)7月7日,位于洪雅县余坪镇的四川省洪雅县青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传送带上,堆积如山的钙芒硝尾矿正经历着神奇蜕变——这些曾被视为工业废料的废弃物,在特殊生产线的催化下,正被分解转化为洁白的硫酸铵化肥和小苏打,即将打包装车发往韩国。

作为全国唯一实现芒硝尾矿处理转化连续性生产的企业,该公司以科技创新破解环保难题,年处理尾矿40万吨,创造3亿元产值,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洪雅实践。

生产现场

上万次实验,叩开技术转化之门

“今天,我们要将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在35℃到40℃。”近日,该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何军正在实验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参数进行改良。

从实验室的精密参数到轰鸣车间的稳定产出,这条绿色之路并非坦途。

2022年,该公司决心将中国科学院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专利技术引入洪雅时,仅有2名研发人员。

“虽然说在中国科学院的专利中,有相应的技术参数,但是在实现钠、钙分离,将尾矿转化为碳酸氢钠和硫酸铵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参数适配实际工业生产的问题,难度非常大。”何军说,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是种子,要在工业土壤里开花结果,必须经历本土化培育。

在此期间,该企业的研发团队迅速扩充至12人。为了早日完成科技攻关,研发团队及公司管理人员吃住在公司,365天无间断实验。

历经上万次实验,该企业研发团队最终在钠、钙分离工艺流程、硫酸钠转化工艺流程中取得突破,完成了中试——熟化——产业化过程,将实验室理想参数转化为稳定高效可盈利的工业产能。

在驯服了技术的同时,在能耗控制上也实现了突破。“目前,技术参数在工业生产中的适配率已经达到90%,也实现了废渣、废水、废气的零排放。”何军说。

在持续的科技创新下,该公司的知识产权“家底”也充盈了起来:目前,取得了各类专利12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

基于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科技创新,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年处理钙芒硝矿固体废弃物40万吨,连续性年产10万吨化肥硫酸铵、10万吨小苏打的产能,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南非、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其二期项目已启动,产业链条将延伸至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

生产现场

瞄准新质生产力,持续科技创新带来回响

“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始终坚信,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动力源。”在该公司调度中心,生产主要负责人曾朝辉正通过智慧工厂一体化管理平台查看生产运行情况,钙芒硝矿废弃物转化过程通过大屏清晰地显示了出来。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然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曾朝辉说,经过不间断的科技创新,该公司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实现芒硝尾矿处理转化及硫酸钠制碱规模化应用的企业。

2021年,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洪雅县成立四川省洪雅县青工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废弃物转化与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路径。而当时,元明粉作为制造玻璃、纸浆和生产洗涤剂的重要原料,凭借洪雅县年生产元明粉(俗称芒硝)90万吨的能力,洪雅县生产的元明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12%。

庞大的产能背后,却是亟待处理的巨量尾矿。提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洪雅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鼓励企业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攻坚产业优势领域,持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在洪雅县政府的支持下,青工科技有限公司和县内不少科技企业一样,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催生出绿色生产力。

今年5月,在洪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全力协助和重点推荐下,该企业聚焦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凭借“技术专利+环保效益+商业化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晶续新生》在四川省第五届“天府杯”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三等奖。

据洪雅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总经济师刘洪介绍,近年来,洪雅县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其中省级6家,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2024年,29家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项目89个,投入研发费用合计1.29亿元,同比增长22.9%,推动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图据洪雅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