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眉山讯(岳华刚 记者 樊邦平 姚粼)“慎固封守”题记,位于青神县白果乡凤凰村与瑞峰镇天池村交界处的崖壁上,题记下为原青神县城至天池乡(已撤乡并入瑞峰镇)的水泥公路,小地名界牌石。
“慎固封守”题记,龛距地表约7米,龛高约5米,宽约2. 3米,字径约1. 2米,风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中“慎”字被苔藓侵袭已基本无法辨认。
“慎固封守”题记的由来
据当地老人介绍,界牌石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清代以前,天池乡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所以青神县与井研县的交界处一直不明确,为此两地县民时常为山林土地权属发生争斗。
同时,古时交通不便,当地又远离县城,常有绿林好汉聚啸山林间流窜于两县,治安情况也比较差,两地常发生扯皮事件。
到清早期时,经眉州府(今眉山市)和嘉定府(今乐山市)调停,约定两县县令同一天在鸡鸣时同时从各自的县衙出发向对方进发,两人的相遇处就划定为两县的交界处。
结果,青神的县令比较老实是严格按约定的时间出发的,而井研的县令比较聪明,他提前一天就出发,当晚就到达了今青神与井研交界处的瓦子坳住下,结果第二天青神县令刚走到虎渡溪时就与井研县令相会了。
要按约定在虎渡溪划定两县的交界处,青神县令肯定不服,几番争执下来,井研县令便同意退让一点到今天的界牌石处共同划定了两县的交界处。
“慎固封守”景观赏析
在“慎固封守”题记前方,(东面)约200米处,有一处窟高4.2米,宽7.5米,深4.5米的观音沟摩崖造像,造像为宋末明初风格。
但窟内造像和题记已完全风化损毁,只能辨认出“杨柳枝头……,莲花座上……”几字。
在慎固封守题记附近出现观音造像,可能也与当地村民祈盼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吧。在慎固封守题记西面,约300米处的崖壁上,还保存有当地人称为石锁的石门一座。该石门在眉山市范围内较为少见,坐北向南为门坊式结构原岩雕刻,石门通高4米、内高2. 3米、宽0.7米,屋顶雕饰有精美的螭吻和宝顶图案。
据观察,该石门为明末清初雕刻风格,石门后无开凿石室,石门部位原应立有石碑,现石碑已无存,县志上也无记载,因此无法了解原碑记内容。
“慎固封守”与张献忠的宝藏传说
据当地老人传说,谁要能破解石门之迷,就能找到张献忠的宝藏。(石门对石虎,黄金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下成都府。)
张献忠在明末乱世起事,和李自成同属一股起义军。当时,李自成称“闯王”,张献忠则自称“八大王”。
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清朝文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他将楚王朱华奎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
在天府之国,他干了两件让自己留下恶名的事,一是杀人,二是掠财。
据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部下报粮草不足,他便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最困难的问题——杀人,杀百姓,杀伤兵。成都有一块《七杀碑》,记录的便是他的杀人如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除杀人外,张献忠更以“劫掠”出名,劫掠对象由皇室官绅发展到普通百姓。
清人刘景伯在史书《蜀龟鉴》中记载,张献忠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其行为之暴虐,可谓空前绝后、毫无天理与人道可言。
据史书记载,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1646年,清朝肃亲王豪格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
同年11月,张献忠部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巨额财宝竟自此和他一同消逝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但在这数百年间,民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
传说不管流传多久、流传多广也只能是一个传说,张献忠的宝藏现也只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
在同一个王朝的统治下,在两个小县的交界处,题刻“慎固封守”似乎也过了一点(古时,多在边防、边境等重要城防和关卡才采取慎固封守、以御外侮的策略),不过这也可以反映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界牌石该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