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党建、兴产业、育人才 彭山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1-09-23 15:02:48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文铭权彭宣 眉山频道 谭笑非

四川在线消息(彭宣 眉山频道 谭笑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方能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眉山市彭山区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细化推进措施,发挥组织优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取得了新成效。该区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按照“领域建党委、产业建总支、新型经营主体建支部”思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形成了1个区级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8个产业党总支,69个新型经营主体党支部,发展骨干党员200余名,培养村级产业带头人24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全覆盖。

固本 让基层基础更牢靠

初秋时节,走进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泥湾村福林家园安置小区,红顶黄墙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小区内道路干净整洁,小区大门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系统一应俱全,绿化带里植被茂盛,车辆规范停放在车位里。

“为了让老百姓改变之前杂物乱放、绿化带栽种作物等不良习惯,我们小区成立了党支部作为小区治理的核心,组建党员先锋队,围绕党支部设立管委会、议事会等,分片区、楼栋建立党小组,全方位覆盖小区治理工作。”泥湾村相关负责人魏守良表示。

今年以来,该区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以乡镇、村为重点,建强组织,选好班子,夯实基础,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目前,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从换届前的50岁降至46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换届前的22%提高至64.7%;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也降低至34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提高至87%,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达到100%。镇党委换届后,共配备90后干部8名,超过1/3;配备选调生5名,占28%;班子平均年龄33.4岁,较调整前班子下降5岁,班子结构更优、素质更好、战斗力更强。

“党员学习教育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基层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彭山区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全区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帮办实事达4万余件。

“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每年依托农业公司开展各类培训10余次,带动周边发展优质葡萄种植5000余亩,带领200多户种植户实现了致富梦,受到农户广泛好评。”此外,该区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开展电商培训、田园明星结对帮带等活动,极大提升了农户自我创业、自我造血能力。

发展 让产业之果更成熟

近日,在彭山区公义镇鼎加家庭农场,工人们正忙着将刚摘下的葡萄打包装箱,他们分工合作,动作十分麻利。“这是今天发往深圳的1000斤订单,下午水果商就来拉货。”农场主廖磊说道。

“通过发展葡萄产业,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说起果园村的变化,果园村党委书记李永伟十分自豪,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果园村的葡萄打出了知名度,成为观音一张响亮的名片,果园村的特色产业之路也越走越宽。

如今,果园村葡萄种植面积7000余亩,拥有美人指、阳光玫瑰等48个品种,平均亩产2.8万元,果园村的农民家家户户都从事着和葡萄有相关的产业,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万元。同时带动了周围村镇(街道)的葡萄产业发展,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采摘基地”。

据悉,近年来,该区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产业服务意识,保障群众得实惠,保障农业产业突飞猛进。进一步突出新型组织体系服务功能,发挥统筹资源、整合力量的作用,牵头开展土地流转、金融贷款、市场营销、农资统筹、人才技术、产业保险“六个统一”服务,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17.12万亩、流转率达70%,其中农业园区核心区域流转率达到95%;累计发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2247笔、10.95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集中采购率和农产品集中销售率均超过60%,亩均节本增收近1000元。

集聚 让人才活力聚寿乡

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科技支撑、人才是关键。该区谢家街道沈厅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沈厅是一位985院校硕士,回乡创业5年来,他在流转的土地上种出了致富果,并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2021年6月,眉山(彭山)乡村振兴学院“绿领英才班”正式启动,刘沈厅担任班级创始人及导师。英才班致力于打造“跨区域、跨院校、跨行业、跨专业”的虚拟班级,根据不同院校的对象和主体特点开发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创新面向未来探索三农育人、成才、回馈的“3454”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返乡农民、退伍军人、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乡村建设“新四军”,打通资本、劳动、土地、信息和科技五大要素,实现人才引得进、育得精、干得好、留得下四个目标,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增量难题。

“绿领英才班是眉山(彭山)乡村振兴学院培养三农领域专业人才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延伸,通过科学设计课程,把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巧有机结合,培养有才能的新农人和兴农人,打造农业产业的孵化器,集聚了多方力量解决未来乡村振兴谁来干,为什么干,怎么干的问题。”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有35位来自四川省委党校、电子科技大学和彭山职业高级中学的师生在启动仪式上舍我其谁的口号点燃了绿领英才班的希望和火种,踏上了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新征程。

“乡村振兴贵在人才,人才振兴重在激励。”近年来,该区突出“引育用管”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校地合作工程”,柔性引进高校导师11名,建立专家大院、实验基地3个;实施“雁归兴乡工程”,回引乡村振兴产业人才200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12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举办专项培训5500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60人,表彰“田园明星”26人。制发“寿乡优才卡”,落实创业补助、社保补贴等经费130余万元,努力营造“聚得拢、用得好、留得住”的乡村人才生态环境。

2014年,彭山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优秀经验全国推广。2021年,彭山正在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眉山市彭山区正围绕“活机制”,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村资金配置、做好农村土地文章,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乡村更有活力。

(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