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把好“产业扶贫脉” “造血强体”拔穷根

2020-07-09 21:20:41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文铭权林茂春 记者 谭笑非

四川在线眉山讯(林茂春 记者 谭笑非)2013年底,彭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数为3956户11476人,贫困发生率5.9%;全区有扶贫任务的村共84个,其中市、区级贫困村35个。

2016年,全区35个市、区级贫困村全部摘帽,11476名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清零”。

一个个数字“清零”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脱贫故事。

从“欠外债”到“拿年薪”

一名贫困户的脱贫故事

俯瞰马林村(雷同摄)

7月6日,位于彭山区公义镇原马林村(今公义场社区)7组的天兴农业有限公司160余亩的家庭农场内,58岁的郭友谊正忙着组织周边村民给柑橘套袋。“今天一共组织了70多名村民来套袋,计划一周之内完成。”

郭友谊是该家庭农场的管理员,负责依据农时组织工人到农场疏果、套袋、采摘。凭借这份工作,曾经是贫困户的他如今年薪3万元,成了村里的“红人”。

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郭友谊一家也是因病致贫。2008年,其大儿子被查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当时,郭友谊和妻子在广州打工,得知消息后,夫妻俩随即回到彭山,打算一边务农一边带孩子看病。

“这个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难治,家里的积蓄很快就掏空了。”郭友谊介绍说,几年来,他们带着孩子四处寻医,孩子的病情却迟迟没有好转;在家种庄稼一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积蓄花光了,还欠了几万元的债。

正当无以为继之际,2013年,郭友谊一家经相关程序被纳入建档立卡

贫困户。不久,政府为他们一家买了农村医疗保险,其大儿子看病住院享受绿色通道并且能够报销90%、小儿子读书享受学费减免和补助政策。

同时,在区级有关部门、乡镇、村帮扶干部的协调下,郭友谊把家里的6亩地流转出去,每年有数千元的收入;考虑到他家没有稳定就业,帮扶干部还帮他在家庭农场谋了一个管理员的差事。2016年年底,他们一家顺利脱贫。

郭友谊(左)正组织村民给柑橘套袋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我没想到的!”郭友谊笑呵呵地说,加上妻子打零工,全家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如今欠的债还完了,家里又有了一些积蓄。”

2018年,依托土地双挂钩项目,郭友谊一家从青瓦房搬进了村里的安置小区。如今,郭友谊大儿子的病有了好转;小儿子也即将职校毕业,已谈好对口的就业方向,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我才能够摆脱穷日子,过上好日子。”郭友谊感慨道。

从“穷乡村”到“新农村”

一个贫困村的脱贫之路

连片的果园,精致的民宿,漂亮的农村小区,成乐高速、岷江农业观光路贯穿全村……如今的马林村一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景象。

航拍稻香民宿(雷同摄)

马林村曾是区级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58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实现脱贫奔康,该村在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

2013年,依托彭山区土地流转“四步机制”,马林村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率达98%,成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彭山区域核心区,引进了30余名优质业主规模化发展农业。村民将土地流转后,在农场务工,实现收入稳定增长。2016年底,马林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近两年,在水果规模化种植为主的扶贫产业发展基础上,马林村还依托优美的乡村风貌、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

7月6日,尽管不是周末,位于马林村2组的稻香民宿内,仍然有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前来游玩。据了解,该民宿集农耕体验、游学研学等为一体,自去年5月1日营业以来,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2019年共接待市内外游客6万余人次。”民宿负责人介绍道。

走进公义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只见工作人员正忙着摆放桌椅、调试设备等,确保下一批学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2019年,该教育基地共接待了20余批次5000人次参观学习。

正在建设中的“郭祝三”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丰富了马林村的旅游体系。据了解,郭祝三是马林村人,是彭山入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郭祝三”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马林村的旅游品质。

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带来旅游收入,更能吸引人气带动农产品销售,对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将发挥重要作用。”马林村第一书记夏杨婷介绍说,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村集体收入达7.5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查漏补缺,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返贫。”夏杨婷说。

从“促脱贫”到“强巩固”

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彭山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民生工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2016年底,全区所有贫困村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

自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各级扶贫专项资金1.91亿元,整合各类资金9.87亿元,加强对偏远地区农田水利和道路基础设施投入,助力84个有扶贫任务的村硬化拓宽道路36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两个100%”。

创新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全区发展葡萄、柑橘和猕猴桃特色优势产业17.12万亩,流转贫困户土地1.5万亩,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1070亩,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自主发展产业三项可帮助贫困户年增收1800-4300元,全区贫困户收入远超省定贫困标准。

组建教育、医疗、产业和金融四项基金,累计帮助贫困户8635人。

完成431户1179人易地扶贫搬迁,彻底解决贫困户因交通不便无法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

坚持开展“一月一主题”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集中开展励志宣讲、道德讲堂、感恩教育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000次以上。统筹农民夜校、党群集中活动日等培训教育平台,累计开办各类培训2100余场,覆盖9.8万人次……

“‘最后一公里’仍然不能放松,我们坚持人员队伍不减少、帮扶力度不弱化、政策措施不走样,常抓不懈开展脱贫攻坚。”彭山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彭山将扎实开展问题整改,确保所有问题清仓见底,及时开展对标补短,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工作要求,持续巩固脱贫质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