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首位"硕士"职业农民刘沈厅:为寿乡果农“织”就科技致富网

2020-06-30 15:49:38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编辑:文铭权梁卫东 记者 谭笑非

四川在线眉山讯(梁卫东 记者 谭笑非)6月26日,在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李山村沈厅家庭农场,一位身形瘦削的小伙子正冒着酷暑,次第打开滴灌,为农场里的果树浇水。

“由于抗旱工作抓得早,我和周边的果农几乎没有受到旱情的不利影响,柑橘挂果情况和往年没有什么变化。”他说。

今年32岁的刘沈厅,自2016年回乡创办家庭农场至今已有4年。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他,是眉山市第一个具有985高校硕士学位的新型职业农民。

跨界:电子信息高材生变身柑橘“土专家”

“大学生搞农业就是不一样,你看他自主创新的这个果园简易滴灌系统,设施成本比市场上的每亩可节约500—800元不说,抗旱效果奇好,还不怕堵,方便实用,能避免四成左右的损失今年我及时改进,爱媛减少了40%的损失。”6月26日,专程前来农场“取经”的谢家街道柑橘种植大户刘建,对刘沈厅赞不绝口。

谁能想到,刘沈厅种植柑橘,竟是“半路”出家。

2008年,刘沈厅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学院,成绩优异,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百人会英才奖、成都榜样·身边好青年、寿乡才俊等。“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与他人合作成立了一家软装公司,小有收获。” 刘沈厅说,为此他还捐赠了10万元在母校设立了微梦奖学金,成为学校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

2015年,刘沈厅以“成电十大杰出学生”的荣誉,顺利毕业并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由于家庭的变故,刘沈厅先后放弃了公派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继续深造和留校的机会,于2016年底辞职回到家乡彭山,在李山村流转土地130亩,与父亲一起开启了自己的回乡创业之旅。

“我决定种植晚熟柑橘,但在这之前我对此一窍不通。” 刘沈厅为此积极参加彭山区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并拜省农科院柑橘专家陈克玲教授为师,狂补自身短板,获评“中级农技师”。

但技术匮乏的教训仍然深刻而惨重,至今让刘沈厅记忆犹新。“这130亩最早种的是80亩猕猴桃,50亩晚熟柑橘。” 刘沈厅当时请了一位在猕猴桃种植上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为顾问,但因作为底肥的有机肥发酵不充分,结果这80亩猕猴桃全被“烧”死了。眼看辛苦的投入打了水漂,走投无路之时,当地政府主动帮助我对银行,两权抵押贷款了30万,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给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2017年7月,80亩猕猴桃被全部改种为晚熟柑橘。

不唯专家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通过技术培训、网上学习、线下交流等方式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刘沈厅很快全方位掌握了晚熟柑桔的种植技术。同时,依托学校时期搞科研的劲儿,还主动搞起了“发明”。

2017年四川遭遇严重霜冻,给晚熟柑橘产区特别是春见品种,造成了巨大损失,很多果农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他指导研发了“冬季晚熟农产品双层绝热防霜冻袋”,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恒温零下5度的情况下,纸袋能让柑橘坚持5个小时不被冻坏。”而他正在申请简易滴灌、简易大棚专利,在眉山乃至全省已免费推广了超过5000亩。

创新创造树标杆,心系行业育人才。小有所成的他积极传递自身微力量,成就彼此大梦想,先后被聘为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劳育导师和眉山乡村振兴学院的农业专家,并培训了全省3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去年,他的农场售果30多万斤,实现营收150多万元,用3年的时间走完普通农场4年甚至更长的发展之路。

农场每年为周边农民提供约40个就业岗位,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不少贫困户在他的影响下,很快脱贫致富。65岁的贫困户李茂超,至今在农场务工,月平均收入2500元。得益于刘沈厅提供的平价果苗、免费技术培训,李茂超于2017年种了3亩多晚熟柑橘,现已实现初挂果。

2018年,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代表,刘沈厅参加四川省2018年青年农场主培训班荣获“优秀学员”,并作为青年农场主孵化典型做经验分享。在他的影响下,全区30余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团结一心,共同成立微梦志愿服务队,不定期上山下乡,收集需求,提供技术,宣传政策,服务果农,全区每一个乡镇都留了下他们奉献的青春和脚印。

“前有丁磊养猪,今有沈厅种树!” 刘沈厅将四年前别人眼中的事故,通过四年的苦干和满手的老茧,书写成了人生的故事,他的故事也受到母校——电子科技大学的高度关注。

本行:搭建区域数字农业服务平台

2019年10月,因自身突出表现,刘沈厅被一致推选为眉山市彭山区果业商会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经过多年经营,彭山果业发展规模达20万亩,覆盖葡萄、柑桔、猕猴桃、柚子等数十个品类。但仍然频现技术参差不齐,劳动力极度短缺,农资行情混乱,行业自律和规范滞后,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发展跟不上等问题。

“种好只是前提,卖好才是核心,而种好的关键是品质,卖好的关键是品牌。单打独斗,凭一已之力已经很难全面开花。” “上任”不久的刘沈厅便围绕这些问题,逐一努力破解。

资源整合、形成联盟、抱团合作、打造品牌、共谋发展,彭山区果业商会致力于种前引导、种中技术、种后销售等行业痛点难点,打造从种苗到管理,农资到产品销售等环节产业链,实现企业经营的有效投入与效益产出最大化,有效提高行业联盟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会会员创新实施农资厂家团购,仅此一项,就为上百位会员节省100多万的生产成本。

“刘会长年轻,点子多,效果好!”彭山区江渔村柑橘种植大户周廷飞说,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曾经一度很是担心自家的15万斤春见(耙耙柑)销售。

2月初,针对疫情新情况,果业商会主动向彭山区委、政府领导汇报行业难题,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创新实施“零接触式”柑橘销售新模式。通过政府积极协调,彭山区果业商会在青龙一闲置工场构建“线上+线下”中转站,“中转站改变了原有果园直采合作方式,坚持“三不原则”:采购商不到地、外地车不进镇、人员不聚集,通过快递优质果品资料、样品、合作方案等送至全国各大合作商超”周廷飞说,这一举措不但让自家的柑橘售价达到9.2元/公斤,全区半个月内完成柑橘销售750万公斤,未发生一起滞销现象。

受中转站“三不接触”销售模式的启发,刘沈厅向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请战,并主导开发的“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他充分发挥了自己“老本行”优势,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现初见成效。

“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整合当前直播、小程序、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资源,让500多位会员“种前规划得当、种中技术提升、种后销售无忧”;让政府从以前“制定政策、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的包揽模式,变成了现在的“制定政策、协调资源、反馈完善”的总揽模式;让客商和消费者实现一站式“购前智询、购中配套、购后无忧”;让优秀返乡创业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做的好,做到信息互联互通,产业共荣共生。

平台经过示范户推荐并严格筛选,先后实施了3次农资团购活动,购买物资60余万,既为会员节省成本10余万元,又引导了行业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6月初,疫情反复,北京客商通过数字平台,采用远程视频洽谈、直播看货、监控采摘方式提前预定彭山葡萄,一周时间就助力果农销售早熟夏黑5万公斤,价格15元/公斤,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双方都满意。

“该平台构建了彭山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体系,探索出一条全产业链共荣共生发展的新模式,做到了会员好帮手、政府好助手,客商好推手,人才好育手”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杰茜说。

“要想走的快,一个人走,要想走的远,一群人走”,刘沈厅说,他感慨只有将自己的创业梦想融入到社会的需要和中国梦之中,才能持续的发光发热。在他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一群年轻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奋斗的影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