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张玉 眉山频道 白杨)提到苏东坡,相信不少人都会想起坐落在三苏祠披风榭前三分莲池中央的东坡盘陀坐像,该雕塑的苏东坡戴着那顶自己设计的子瞻帽,穿着宋时流行的长布衣,秀着大胡子。盘左腿、半伸右腿、左手撑地、右手半握、且腕倚膝,仿佛是坐在当年黄州城东山坡或是儋州海边的那块大石头上,是那样的睿智,又是那样的慈祥。
△东坡盘陀坐像
正因为如此,东坡盘陀坐像从建成以来,得到了广大苏东坡爱好者的一致喜欢,更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成为了眉山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
穿越千年的“会面”
苏喜亮是苏东坡36世孙,著名书法家。凭着对祖宗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以及对东坡发自内心的热爱。苏喜亮八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十年来,深受家书影响,笔耕不辍,达到了情至、形至、神至。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书法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是这种追求意趣的书法风格取向,影响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苏喜亮的行书,也是和先祖东坡先生一样随行大小,肉丰骨劲、笔圆而韵胜、淳厚遒劲。不少人看到苏喜亮的书法作品都感觉震惊,似乎穿越到了北宋,看到的就是苏东坡的字迹。不仅如此,他还制印一方“我写祖书”并自撰一联:“千秋风流苏东坡字,万古绝唱东坡词”,常年悬挂在居室,告诫自己。意在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渝地追随先祖。
然而就在2000年,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举家从河南迁到苏东坡的故乡眉山。
梦回眉州,老于故丘,登上远景楼,是苏东坡一生至死未竟的遗憾,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千年之后,他的子孙会带着他的遗愿回到眉山,代他登上故乡的远景楼。作为苏东坡的后人,苏喜亮也想体验培育了苏东坡这样不朽伟人的地方。
来到眉山后的十多年间,苏喜亮最爱到三苏祠,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尤其对苏东坡的盘陀像十分喜爱。苏喜亮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到眉山,恰逢是东坡盘陀坐像建成的第二年,当时东坡盘陀坐像作者赵树桐一见到他就激动地抱着他说:“真是太像了,我心中的苏东坡就是你这样子。”
“远看会觉得是个休闲自得的苏东坡,近看又从苏东坡的目光觉得他是个睿智的人,从容貌、姿势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拉近了苏东坡与世人的距离。这样远近的距离的变化就在雕塑的神、情、型三者交融之间体现出来。”苏喜亮由衷地喜欢东坡盘陀坐像,他认为盘陀像整体看起来苏东坡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非常有亲切感,其中坐姿又显得悠然自得,休闲的穿着便服席地而坐,这样的服饰与姿势遥相呼应的。
△睿智、慈祥的苏东坡
“1982年4月,苏东坡盘陀坐像由四川省文管会赵树桐等人设计、制作和施工,当年7月底完成。”被誉为“修志王”的王志修回忆起苏东坡盘陀坐像仍对它赞叹不已,他介绍,东坡盘陀坐像源于北宋李伯时画的“东坡盘陀画像”,画像碑刻上有苏辙词:“乐哉子瞻,居水中坻。野衣黄冠,非世所羁。横策欲言,问者为谁?我欲衣裳,溯游从之,有叩即鸣,亦发我私。人曰吾兄,我曰我师。”而该雕像横卧于水中巨石之上,体型线条曲折,面部神情自若,这寄寓苏东坡一生栉风沐雨,是中流砥柱。
盘陀坐像背后的故事
为了追溯当年东坡盘陀坐像建造时的故事,记者曾找到了三苏祠博物馆古建专家赵汉儒了解情况。皱纹已经爬满了赵汉儒的额头,但一谈起与东坡盘陀坐像的事儿,他就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时间回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赵汉儒坦言百废待兴的三苏祠需要重塑三苏父子像,以此传承三苏文化,让喜爱三苏父子的人们有精神寄托。三苏父子享誉古今中外,粉丝非常多,塑像要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赵汉儒回忆,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三苏祠将目光聚焦到了雕塑家赵树桐,他在刘文彩庄园创作的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是为三苏父子塑像的最佳人选,而赵树桐也是三苏父子的忠实粉丝,欣然答应了邀约。
“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赵树桐完成了三苏父子像,同时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要为苏东坡创作一座单人像。”赵汉儒介绍,对于赵汉儒的提议,三苏祠欣然同意,并全力配合赵树桐老师创作,而他也是当年参与者之一。
“赵树桐非常认真,他从盘陀坐像碑上得到了创作灵感,为了更好地展现苏东坡的气质,他在三苏祠里的不同位置进行了现场勘查,最终确定将盘陀坐像修在披风榭前北面的莲池中央。”回忆起当时赵树桐为修建盘陀像所付出的心血,赵汉儒仍对此仍敬佩不已。他清晰地记得赵树桐还提供了盘陀坐像的几种观赏路径:第一种观赏办法是站在披风榭里看盘陀坐像,就像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非常怡然;第二种观赏办法是在百坡亭看盘陀坐像,盘陀坐像好像就在百坡亭之中,没有距离感;第三种观赏办法是在瑞莲亭看盘陀坐像,这样一来,视野更加宽阔。
△东坡盘陀坐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选定好东坡盘陀坐像的位置后,赵树桐就开始创作了,赵汉儒说,原本是打算用花岗岩来雕塑,但是当时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很难找到体积合适的花岗岩,所以赵树桐决定用一种创新的手法来塑造盘陀像。于是,赵汉儒陪同赵树桐一起去成都买了绿色、灰色、红色的三种石头,经过多次调配,终于调成了颜色大体上是红色的,其次又经过了塑造模型,经过特殊防水处理,分解石膏,将石墩和下半身做挖空处理,用水泥凝固缝合后,用斗斧进行进行面上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一座最传神、最具有皓然之气的东坡盘陀坐像诞生,赢得了国内外苏东坡粉丝的一致称赞。
雕塑镌刻东坡魂
东坡盘陀坐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爱,那么对于该作品的创作者,赵树桐与苏东坡又有哪些故事呢?赵树桐本人曾撰文写道:“苏东坡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医学家……一生颠沛坎坷,历经艰辛,然而始终乐观、豁达,在事业上奋勇精进,不为逆境所屈服的顽强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的。”
“苏东坡是什么模样,现在谁也没有见过,我只好根据历代画像(完全不统一)和有关文字描述(不具体、也很少)以及他的诗词文章来概括揣摩了。苏东坡只活了64岁,该塑他青年?壮年?老年?我决定塑造他四五十岁时期,因为这时候正是他风华正茂,文采飞扬,各方面正成熟的时候。”赵树桐介绍,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可以得知苏东坡身体还满不错的;而通过苏东坡在“菜羹赋”里自叙“先生心平而气和,故难老而体胖”得知苏东坡一贯爱吃肥肉、肘子,他的体型应该是壮而略胖的。
赵树桐介绍,在张大千先生的苏东坡画像中,给东坡画了一把大胡子,这和民间传说一致的,也与他的想象一致,他那爽朗大笑的声音,就是从这大胡子中发出来的。同时,赵树桐还查看了现存“三苏祠”内明代雕刻的“苏子瞻醉坐图”雕刻石碑,脸型就稍长,碑文特别记载:“此像极似东坡……”
“苏东坡多才、多艺,对服装设计也有一套,他戴的那顶帽子,那是自己设计的,那是用一整幅黑巾笼在额上,配上他那一蓬胡子,的确别有风味。如果换上宋代亮耳官帽,穿上一身朝服,那就不是他了。”赵树桐表示,为了表现苏东坡潇洒、豪放、乐观的性格,他让苏东坡神态自若地坐在一块倾斜的怪石上,左手撑地,右手扶膝,面含微笑,昂首远视,凝神构思,那精妙的词章即将奔涌而出。为此还特地将怪石周围挖成水池,和石面的小溪连通,池里养着苏东坡喜爱的瑞莲,池边造成不规则状并散乱布置一些乱石。参观路径也设计成弯曲小道并铺上裂纹石板,周围再植上东坡喜欢的梅、兰、竹、菊——尽量增加天然的效果,使环境氛围和雕像很好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赵树桐学习传统石刻的表现风格,同时也结合写实的处理,不留“菩萨味”。同时结合“三苏祠”的庭园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川味”。建筑采用的石料,全是四川特有的“红砂石”(色成凌紫红),在色调上大别于南方苏州庭园和北方园林。
(东坡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