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聚焦丨青神县:攀高谋远 蓄势赋能促发展

2025-06-08 08:30: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邹钰卿萱

田垄如织,水韵潺潺。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种粮大户潘鹏超笑容舒展,机械化插秧的2000亩高标准稻田,丰收有望。

鼓声震天,桨影破浪。岷江之畔,2025青神端午龙舟赛激战正酣,千年东坡文脉在劈波斩浪的活力中,奔涌不息。

数据跃动,心安归处。安家坝村卫生室,村医周玉林操控着崭新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设备升级了,村民不怕‘小病拖大’。”全域村级医疗均衡一体化的守护,让村民更有“医靠”。

青神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6万亩。

三年光阴,铭记如山嘱托。青神儿女承关怀而奋起,以“节节高”的攀高之志,丈量发展维度;以“日日新”的逐新之锐,破解发展课题,拼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攀高:巧劲破局、科技赋能、改革激活

“三级跳”耕出新时代“天府粮仓”新高度

芒种时节,西龙镇龙凤社区,种植户商建国的200亩高标准农田绿意初显。曾经只能种旱庄稼的土地,经田型调整、沟渠重建后,旋耕机正轰鸣着淹水调平。“明年插秧机直接下田,效率翻倍!”他满怀期待。

在青神县,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已达7.6万亩,占耕地面积近六成。过去分散的“补丁田”,通过土地整理、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亩均投入3700元,蜕变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沃野,大型农机得以施展。建成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天府粮仓”筑牢“耕基”。

田垄规整有序,水渠纵横交错。

化零为整,土地破局后,“谁来种地”成为新课题。青神以政策杠杆撬动种粮热情——出台《青神县分类扶持粮食生产实施办法》,三年间,3768万元补贴“红包”精准投向155户种粮大户,撬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脱贫户年增收800元。

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科技赋能正为粮仓插上翅膀。竹里稻香育苗试验中心,种粮大户吴宇点赞循环智能育秧机:“暗室催芽48小时,秧苗又快又齐!”育秧机自动控温控湿控光、自动喷灌,育秧周期缩短,空间利用率比大田高5倍。

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粮仓版淘宝”“1+7+52”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2965台套设施设备,联动44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让农户实现“手机一点,农机上门”,助推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53%。

百家池村民指尖一触,岷江水1分钟入田。近4亿元水利投入,新建大型提灌站3个,引水管道30公里,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全县的23座水库;新建500公里“血管”与智能提灌系统。曾饱受50元/车买水之苦的村民,终于不再“靠天吃饭”。

坚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新光村,连续两年成为春季油菜花赏花打卡地。

改革之火,点燃沉睡资源。端午期间,位于新光村的天台合作社迎来了试营业,推窗即见田园的民宿成了游客“心安之处”。

2022年以全国第一、全省唯一竞得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成功入选全省“1+20”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3次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青神县的“沉睡资源”变身“发展资本”,160余宗闲置宅基地被盘活打造为120余处“粮+N”业态。

登高:传承活化、业态融合、品牌跃升

借助东坡文化攀登文旅新高峰

5月初,国际竹艺城内,几内亚学员阿布巴卡尔·班古拉正专注学习0.15毫米竹丝的抽丝技巧:“希望能把技术带回家乡。”端午龙舟赛现场,安徽游客毕继中呐喊助威:“气氛太棒了,第一次近距离看龙舟!”

从千年文脉的活化传承到非遗技艺的跨洋对话,从萤火流光的生态奇观到劈波斩浪的水上激情,青神深挖东坡文化重要承载地底蕴,更高站位弘扬东坡文化,全力构建“一带引领(岷江文旅带)、六区串联、全域推进”发展新格局。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苏母祠。

6月初,旅行博主“小西贝”在唤鱼公园的水下,发现一座“水下博物馆”。这里是为纪念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所修建的苏母祠。

为深入挖掘东坡文化根脉,青神积极推动遗址遗迹保护,梳理苏东坡与中岩的历史文脉。

“修苏母祠、出《苏母传》《东坡与竹》、恢复中岩书院、建设中岩博物馆……我们就是要让东坡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青神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青神县中岩景区,游客可体验沉浸式东坡文化之旅。

守护根脉更需活化传承。广播剧《母仪若水润三苏》传颂苏母智慧;话剧《苏母》巡演演绎家国情怀;纪录片《苏门清风》加速制作……文化正以多元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业态融合,攀登产业价值新高度。每年四月,青神竹林深处,万千萤火虫织就流动银河,引爆“追光”热潮,形成网络热梗“川A大军‘攻占’青神”。2025年观萤季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棒棒鸡销量翻倍,民宿一房难求。

非遗竹编闪耀世界。从世博会到深圳文博会,从西博会到成都国际非遗节,青神竹编惊艳亮相。薄如蝉翼的《熊猫图》成“网红”,0.15毫米竹丝编织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世界。

水上运动扬帆起航。依托10万亩优质水域,建成3个水上运动基地,开展桨板、龙舟、皮划艇、水上特技项目,两年集训省内外运动员500余人。桨板赛、龙舟赛,水上运动盛会,每年岷江水上运动赛事,以会节带动旅游人气、繁荣市场商气。

筑高:均衡一体、三级联动、数字赋能

从“一间屋”到“三级网”筑起民生医疗新高地

高台镇安家坝村,焕然一新的卫生室里,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分区明确,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急救箱、中医理疗设备等一应俱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村卫生室的印象。

“以前可大不一样!”村医周玉林说,“诊断、治疗、取药全挤在一间屋。碰上稍微复杂点的病情,只能劝人往乡镇跑。”

青神县高台镇安家坝村卫生室,村医周玉林正在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

变化背后,是青神县2024年启动的“村级医疗均衡一体化”三年行动在发力。该行动致力于打造适应城乡融合发展、优质高效、群众可感可及的医疗服务村级网底。目前,青神正在全面推进全域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相继出台《青神县乡村医生管理办法(试行)》《青神县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方案,着力规范村医管理,提高村医待遇。

标准化建设让村民更有“医靠”。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常见病诊疗、慢病管理、中医康复等服务,且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村民就诊直接享受医保待遇。

“遇到棘手病例,村卫生室会及时反馈,再由我们评估是否需要继续往上一级医院转诊。”青神县高台镇卫生院院长邵其刚介绍,青神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破解群众“看病难”。

标准化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建立起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双向转诊的良性循环。疑难病例可及时上转至县级医院,康复期患者则下转回乡镇医院,县、乡、村三级转诊体系确保患者各阶段得到适宜诊疗。

在此基础上,青神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超声等远程诊疗中心,给乡镇卫生院配备DR设备,实现“镇检测、县诊断、镇治疗”,让患者享受乡镇收费标准、县级诊疗服务,引导首诊在基层。

青神还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三色三级”闭环管理,提供全生命周期守护。2024年,全县“三病”管理15742人次,实现应签尽签;个性化签约6128人,签约率达38.93%。

岷江水长流,青竹节节高。站在新起点,青神儿女牢记嘱托,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继续以竹之韧劲、攀登之姿,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据青神县委宣传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