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弘扬传统文化,仁寿非遗等你来体验

2022-06-20 18:58: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文铭权眉山频道 姚粼 

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姚粼)仁寿县历史悠久,这里自古物华天宝,历代人才辈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难以磨灭的不朽功绩,更有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者爱人,仁者寿。”在这片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物阜民丰的沃土之上,仁寿县委县政府始终积极推进非遗的保护、研究和传承,让它们熠熠生辉。

截至目前,仁寿有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9个,县级非遗项目20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抬工号子”于2004年10月登上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并挑战成功;市级项目“仁寿陶艺”“张氏芝麻糕制作技艺”“仁寿石雕塑技艺”等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今天,一起来认识仁寿的非遗项目吧。

仁寿抬工号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寿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民间艺术,方言演唱,唱词多为七言,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音乐性较强,是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抬工号子最初是劳动人民劳作时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干劲,利用龙杠、抬杠、榴子、打杵等工具一边进行抬工一边运用四川方言唱出的高亢嘹亮的劳动号子。主要用于开山、打石及民间婚丧嫁娶活动中搬运、扛抬时传唱,包括开山号子、吆石号子和抬工号子等。同时,抬工的步伐技巧是力与美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清代“湖广填四川”时期。

仁寿抬工号子采用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抬工号子。

上世纪70年代,仁寿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黑龙滩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28万立方米方条石,都是抬工们喊着号子,踏着节奏,一步一步,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上大坝的。同时,一首修建黑龙滩水库的抬工号子流传至今:“公元1970年,仁寿修建黑龙滩;东南干渠绕山转,斗农毛渠到田间;引来滚滚岷江水,灌溉陵州万亩田……”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仁寿人民靠着抬工号子的激励与韵动,改变了仁寿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困境,建造了星罗棋布、碧波万顷的“川西第一海”——黑龙滩。如今的黑龙滩水库已经享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等诸多称号。

张氏芝麻糕制作技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张学云老先生学艺于“自林商号”,艺成之后在仁寿创建“张氏糖果厂”。张氏糖果厂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远近闻名,在糖果行业竖起了“张氏”的金字招牌,到解放前夕,“张氏”糖果厂成为了仁寿县境内著名的糖果糕点厂家。

新中国成立后,“张氏”第二代传人张少成先生(张学云之子)继承“张氏”糖果厂业务,使“张氏”糖果厂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知名企业,在仁寿芝麻糕的制作与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仁寿石雕技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寿多山、多石、多庙,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石雕文物。仁寿的石雕文物,登记上册的便有89处之多,含牛角寨石窟、冒水摩崖造像等。

仁寿石雕雕刻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料、设计、勾画轮廓、做粗坯、细部刻画等几个环节,雕刻手法采用阴刻、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文字到图像,从植物到动物,从现实到神话宗教,从自然景观到虚拟世界,创意新颖,造型美观,既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又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高,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仁寿陶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寿陶艺从清朝早期就开始在禄加镇(原天峨乡)盛行流传至今,其价值体现在传承了古老的陶器生产制作技艺。区别于瓷器的细腻,仁寿陶艺彩陶系列兼具粗犷、幽古的意韵,具有抽象、具象兼得的艺术品位,透出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仁寿陶艺包括陶土选择、陶泥炼制、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手工刻花、窑炉建造、素胎上釉、入窑烧制、釉上加彩等多个环节。陶艺制品主要有酒瓶、酸菜坛、酱缸、花钵等实用器和花瓶、花插、灯罩、人物等观赏器和装饰品,造型或古朴,或现代;色彩或素雅,或艳丽。

其特征主要有:一是造型多样。有古朴的文物造型,如青铜器型、传统陶器器型等,也有新创作出的现代器型。二是器物大小差异大。有大到一人多高的花瓶,也有小到酒杯的器物。三是色彩丰富。有素坯器,呈现陶土的本色,也有各种釉色的陶器,还有华丽的色彩和现代图案。

汪洋干巴牛肉制作技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洋干巴牛肉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乾隆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经一幺店处,突然电闪雷鸣,天降大雨,乾隆帝只好进店避雨。店主石氏夫妇烘出“乾巴牛肉”于桌上佐餐,香味扑鼻,乾隆一见食欲大增,尝后麻辣爽口,回味香甜,吃后汗流浃背,飘飘然入仙境一般,龙颜大悦。雨过天晴,信步出外,仰天赞曰:“雷雨阻驾幺店子,石翁捧出牛干巴,食进方寸瑶池味,不枉江南走一春。有朝再来幺店子,一斤黄金换一斤。”因“乾”字犯龙颜,后御赐名“干巴牛肉”。石氏“干巴牛肉”从此代代相传,驰名各地。

汪洋干巴牛肉以牛腿精肉为主料,采用烤、煮、炒等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保存了传统产品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曹家梨膏制作技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寿县曹家镇,素有“百年梨乡”的美称,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有肥沃的紫色土,富含锗、钙、磷、钾等元素,特别适合梨树生长。曹家梨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100年以上古梨树7万多株,梨树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梨4.5万吨。

在曹家镇很多家庭都能熬制梨膏。梨膏原料选用当地出产的优质雪梨,通过清洗、破碎、过滤、浓缩熬制、冷却储藏五道工序制作而成。秉承传统技法,梨膏制作过程不加一滴水,不加一粒糖,纯梨汁熬制,经过八小时不断搅拌,产品成稠厚的半流体。

温师傅花生酥制作技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师傅花生酥始于明万历年间,盛于清乾隆年间,秉承传统,古法秘制,不断发展至今,是仁寿家喻户晓的地方特色食品。

谌氏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仁寿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有烧酒坊100余家。”“1953年起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烧坊停业,富加、钟祥、彰加区供销社酒厂陆续建成投产。”

谌氏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产生于仁寿县钟祥镇球溪河畔,谌氏家族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选用优质井水,入百年泥窖酿造而成。其传统工序和技法主要有选粮、泡粮、蒸粮、培菌糖化、发酵、蒸馏、储藏等,全部工序均为手工操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