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禄加镇郑沟村引来“青见专家”让3000余亩荒地变“聚宝盆”

www.scol.com.cn (2019-04-01 12:17:07) 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
编辑:文铭权特约记者 郭成钧  

四川在线眉山讯(特约记者 郭成钧)“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当镇村干部为我们引来‘青见专家’徐老板后,让昔日3000余亩荒地变成‘聚宝盆’了……”望着如今焕然一新的土地,眉山市仁寿县禄加镇郑沟村的不少村民心里发出了由衷地感叹。

郑沟村是禄加镇最大但又最边远的村。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706户、2358人,分别坐落在48个山头、66条山沟里。由于特殊的地里地势位置,特别是严重缺水、交通不便等,使该村成为全镇最贫困的村,外出打工挣钱早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加上水利条件又相当差,使这个人均1.3亩地的村常年有3289亩地因种地不划算而丢荒,荒草有半人深。用当地村民的玩笑话来说“小孩子钻进去就看不到影子,倒是蛇还不少。”

这些情景不但让当地的村民担忧,也让镇村干部伤了不少脑筋。因此,如何让当地村民尽快摆脱贫困成为当地村民和镇村干部的头等大事。

实事求是地说,为了尽快摆脱贫困,当地村民和镇村干部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种养殖业等等。但因各户尽是老人、小孩和中老年妇,特别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不少户在栽桑养蚕、鸡鸭兔养殖中难以运用科学技术,养蚕户结果往往是因效益低而收场,又只好让土地荒芜起。

但转机就出现在2017年3月。当年日夜为此操心的镇党委书记胡述民与村干部经过多方考察后,几次热情邀请全县闻名的“青见专家”徐文科到郑沟村实地考察,恳切希望他为当地村民寻求一条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

徐文科,这位县市省人大代表,急当地村民之所急,带领他的“智囊团”成员,风尘仆仆地赶到郑沟村,走遍了全村的48个山头、66条山沟,结合当地的土壤结构和地势条件,决定将全村的3289亩地全部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包下来,种植以青见为主的柑橘。

为了让村民和镇村干部吃上“定心丸”,徐文科在全村的村民大会上公开承诺:一是所有的耕地承包费以每年800斤大米的标准来算,在每年的10月1日,由村民代表、村组干部组成市场调查组,到邻近的鹤呜市场调查大米价格,一律按照市场大米价格的最高价来算,并于当年10月15日前把各户的承包费兑现,绝不拖欠分文;二是所有的生产设施全部由他来负责,不让村民负担分文;三是愿意到合作社来打工的,每人每天付60元工钱,一月一结算,绝不拖欠分文,特困户优先;四是村民们必须爱护产业园区的所有的生产设施和设备,不许任意损坏;村民要用园区内水用来种植自留地的,可以免费使用;五是所有流转的土地年限,按国家法律的有关30年不变规定暂定为30年,如果以后国家政策不变的话,那就再延期10年。

徐文科的五条“公开承诺”一亮相,全场掌声雷动,纷纷说:“要得、要得!太好了!”于是,取名为四川香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的全县第一个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挂牌成立了。

当年在签订流转合同后,徐文科提前兑现了土地承包费158万元。不少村民喜气洋洋地说:“以前丢荒一分钱都没有,现在草也没有去割一根,就收到了好几百上千元的现钱,硬是打起灯笼火把都难找的大好事啊。”

紧接着,按照徐文科和他“智囊团”的设计,该村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镇政府的大力协调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禄加供电所组织精兵强将,集中力量架设了1368米高压线,增加了3台变压器,为新建的3座抽水站48口大中小型蓄水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新建山平塘23口,并全部硬化防渗漏。其中有两口为景观养殖山平塘,专门用来让游客钓鱼娱乐的。

与此同时,5.5米宽、总长10公里的园区产业大道和3.5米宽、总长49公里的运输公路也初具规模,经硬化后即将投入使用。4处观景台和园区游览便道、生产生活用房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3口大中型自负自动蓄水池也全部建成,总长为48900余米的全自动输水管道已安装19800余米,为己栽植下的5.8万余株果树提供了强大的水源。

据了解,目前,当地每天有100余名村民在园区务工,每月付工资就达7万余元。对园区务工人员,30年前也曾经是贫困户的徐文科还有个特殊的“政策”,就是贫困户优先。

郑沟村2组的精准建卡贫困户郑文,全家3人均是病残人,但他人穷志不穷,总是千方百计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徐文科亲自到他家考察核实后,特别嘱咐当地村干部在每次园区需要用工时都要把他俩爷子喊起来打工,并把他妻子安排到生产生活房里当保管员,并负责为大家烧开水煮饭。

去年,郑文全家在园区劳务收入共有3万余元,加上承包费,全家就有35000余元的收入了。“是徐老板帮助我们全家脱贫的,硬是太感谢他了。”郑文流着热泪说。

据介绍,在徐文科园区内务工的贫困户有6户14人,去年务工一年后,家庭收入明显提高,均达到了脱贫致富的标准。难怪当地的村委会干部说:“徐总为全村的脱贫攻坚展大劲,有力推动整体脱贫工作。”与此同时,村集体首次有了集体收入,从前年的4万余元增加到今年的7万余元,从以前的“空壳村”变成了名副其实“富裕村”。

徐文科告诉记者,按照他的总体规划,要把某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为集种植、采摘、游玩、康养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目前整个园区己投入3000多万元,初具规模,现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果苗移植工作。按计划,整个园区有望在8月底完成移植。为了做到土地充分利用,他还在果树空闲地种植蔬菜、西瓜等矮杆作物,用标准化的方式种植,直接销售到外地超市,增加收入。

望着一天一个样的园区,当地不少村笑逐颜开地说:“我们郑沟村的昔日3000余亩荒地,快要变成‘聚宝盆’了。”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