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仁寿禄加镇探索农村民事调解新模式

http://www.scol.com.cn  (2017-06-21 13:35:17)  来源:四川在线眉山频道  
编辑:文铭权郭成钧  

四川在线眉山讯(特约记者 郭成钧)“街坊邻居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点儿矛盾还是尽早解决,这样对谁都好!”日前,仁寿县禄加镇光辉村民事调解员黄江文说。他曾因宅基地纠纷上访好几年,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花光了多年积蓄。该镇镇政法委书记陈才彬知道后,派出大调解中心人员主动上门调解,最终得到妥善解决。随后,黄江文主动请缨成为村调解员,义务调解邻里纠纷,他认为“这样做心里很充实”。

近年来,禄加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理念,探索实行“双向选择”菜单式服务民调新模式,建立镇村民调室,配备镇村社区调解员,坚持“镇调”、“村社区调”相结合,抓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零距离服务群众,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疑难案件280多起,调解成功率96%以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建立“双向选择”机制。

变“有事到乡里说”为“有事在村里解决”,变群众“上访”为调解员“下访”

禄加镇是由原禄加镇、天明乡、鹤呜乡合并而成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邻里纠纷多,民调工作量大。

针对这一问题,从2016年初该镇转变工作思路,着手构建“大民调”格局,提出了“聘任调解、双向选择”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政法委书记任主任,各镇直部门负责人、包村干部为乡调解员。每村、社区成立村调委会,支部书记任村调委会主任,按照1500~2500人的村、社区配3名的方法,从乡村或单俭离退休干部、有威望的群众代表、村经济能人和成功调解后的村民等人员里,择优选配村调解员。同时,对选配的镇村社区调解员,定期不定期举办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培训学习班,开展座谈交流,进一步提升民事纠纷调解能力。

“双向选择”机制,即实行调解员或当事人“菜单式”选择,让调解员挑选自己熟悉的当事人,或让当事人挑选自己信任的调解员进行调解,互为熟人,互相信任,利于矛盾纠纷化解。这一做法让“有事到镇里说”变为“有事在村里解决”,变群众“上访”为调解员“下访”,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

“群众事无小事,一般的邻里纠纷不用跑到镇里反映,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既保障了镇村社区的稳定,又能让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镇党委书记胡述民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镇、村社区两级调解员由20名发展到了现在的54名,有事村里说,“村社区调、镇调相结合”的民调格局已初步形成。

搭建纠纷调解平台

“有事儿,找调解员!”“镇村调解室”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

“在搭建群众纠纷调解平台上,以镇民调室为龙头,各村社区也成立民调室,实行调解员在调解室坐班接访和入户调解,随时受理,及时调解。”镇政法委书记陈才彬说,镇里建立了“信访接待调解室”,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公开审理、公开调解、公开听证,增加透明度,使调解的每一起矛盾纠纷经得起历史检验。

“有事儿,找调解员!”这是当地一句口头语,也是农民群众对“调解员”的赞赏。在光华村,张某的两个儿子因家庭财产分割闹矛盾,张某先后找来孩子的舅舅、村干部来调解,后来还请来了律师,但始终都调解不下来。小儿子的媳妇嫌老公窝囊,一气之下丢下还未满月的孩子回了娘家。小儿子整天在家愁眉苦脸,不是喝酒就是摔东西,还扬言和大儿子拼命。

“村调解员可帮了我的大忙!”张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后,他找到村调解员刘安全说明缘由。刘安空马上将兄弟俩人请到村调解室,通过讲道理、举实例、耐心细致做工作,终于让兄弟二人握手言和,小儿子的媳妇也从娘家回来了。

刘安全说:“农民兄弟之间的矛盾纠纷,就像庄稼地里的杂草,有一根你得扯一棵,要不庄稼长不好。民事调解工作就是要清除这些杂草,一根也不能有。只有这样,乡亲们才能生活舒心,农村社会才能和谐。”

据了解,2015年以前,该镇平均每年发生100多起信访案件,而如今每年只有20余起,且都在镇、村、社区民调室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零信访”目标。

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开展群众工作如同治理泛滥的河水,一味地“堵”不如巧妙地“疏”

“开展群众工作如同治理泛滥的河水,一味地‘堵’不如巧妙地‘疏’。”该镇人大主席方志刚形象地说,开展民调工作就是要疏通社情民意,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工作中,努力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及早解决矛盾纠纷,减少信访隐患。

冲锋村李军(化名)是刑满释放人员,自觉“低人一等”,再加上好吃懒做、嗜赌如命,经常和妻子吵架,日子没有消停过。妻子多次劝说无效果,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以离婚“逼”他改邪归正。不料李军当了真,一次喝酒后回家就乱摔东西,还要烧房子。无奈之下,妻子哭着跑到镇里,向镇政法委书记陈才彬诉说情况。陈才彬与镇调解室工作人员急忙赶到李军家中,只见屋里地上一片狼藉,赶紧制止了李军的行为。经过与李军促膝长谈,了解到李军有“灌香肠”的手艺,内心也想做个生意,就是发愁“没本钱”。陈才彬当即对他说:“只要你戒赌戒酒好好干,我给你筹本钱。”第二天陈才彬从自己工资里拿出500元钱,还帮助他到信用社贷了款。有了启动资金后,经过夫妻俩人的共同经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如果没有镇调解室的帮助,我家早就散了,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好生活!”李军说。夫妻俩逢人便说“调解员真好!”

两年多来,禄加镇、村社区两级调解员扎根基层一线、分布广泛,较好地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引领形成了文明和谐的乡风文明。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